膜部室缺先天性心髒病介入治療與主動脈瓣反流在先天性心髒病合並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時,常明顯影響左室功能不全,雖然可通過瓣膜整形手術達到糾治目的,但有時效果不盡滿意,對於小兒病人換瓣術常帶來終生抗凝及瓣膜功能不良等問題,因此對於涉及主動脈瓣損傷的手術或操作都十慎重的。以往應用於膜部室缺的封堵器之所以難以推廣,對主動脈瓣損傷的並發症是其中原因之一。
目前AGA專用的膜部室缺封堵器的設計,經2年來的臨床應用,結果表明國內制訂的先心病先天性心髒病介入治療指南所列出的適應證選擇及方法學等、並發症注意點是合理的。有關室缺先天性心髒病介入治療的一些專門問題,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討論。
據統計,每1000個新生兒中約有6個患先天性心髒病。按人口出生率及先天性心髒病發病率,估計我國每年有15萬先天性心髒病病兒出生。在先天性心髒病的發病中,室間隔缺損(左右心室間出現“漏洞”)、房間隔缺損(左右心房間有“漏洞”)、動脈導管未閉和肺動脈瓣狹窄是臨床最常見的幾種先心畸形。由於先天性心髒病缺乏有效的預防方法,加上沒有經過治療的先天性心髒病到一歲時有一半死亡,到兩歲時2/3死亡。因此,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降低該病自然死亡率的關鍵。
由於許多先天性心髒病早期無特異性的臨床症狀,因而早期發現有時很困難。但像以上幾種常見的先天性心髒畸形,如長期得不到糾正會引起肺動脈高壓,最終可導致心髒功能衰竭。
手術是治療先天性心髒病的傳統而且有效的方法,但先天性心髒病外科手術創傷大,有時術後會發生嚴重並發症或手術治療效果不理想,這一直成為困擾醫生和病家的難題。隨著醫學的發展,無需開刀的先天性心髒病介入治療被越來越廣泛地用於先天性心髒病的治療。
1967年國外專家Porstman等率先采用介入導管法成功堵閉動脈導管未閉,之後該方法相繼應用於先天性房間隔缺損、肺動脈瓣狹窄等的根治性治療,特別是近年來隨著醫學和相關學科的發展,先天性室間隔缺損也可以通過介入導管法根治。
這些疾病的先天性心髒病介入治療方法是類似的,主要通過一根小小的導管經大腿根部切開的一個8-10毫米大小的切口,由右側腹股溝動或靜脈將封堵器准確放到心髒或血管內的缺損或異常通道部位,將其堵塞,手術即告結束。加上消毒、造影等程序,整個手術過程約1個小時左右。手術後第2天病人就可以下地行走,觀察1天就能出院了。
與傳統的開胸手術相比,先天性心髒病介入治療室間隔缺損、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和肺動脈瓣狹窄具有以下優點:
1.不需要開胸,創傷小,不留刀痕而不影響美觀;不需要全麻及體外循環,兒童體質不同於成人,避免了因全麻、體外循環帶來的風險;術中失血少,不需要輸血;並發症少,安全性高。
2.住院時間短,恢復快,術後也無需長期服用藥物。
3.治療效果好。封堵器植入心髒後1個月人體自身的內皮細胞就已覆蓋在其表面,3個月後內皮細胞就完全將封堵器包埋,不會發生封堵器脫落。這種先天性心髒病介入治療先天性心髒病的方法經過臨床實踐,不斷改進,現在已基本成熟了。
經過數年的隨訪觀察,所有經過先天性心髒病介入治療的先天性心髒病病人完全恢復正常,其生長發育不受影響,並能勝任一切工作、學習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