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進一步評價近期症狀性頸動脈狹窄血運重建手術圍手術期(<30天)的風險與手術時機的關系,來自意大利的PaolaDeRango等於2015年12月在Stroke上發表了他們的meta分析結果。
臨床指南推薦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外科手術應該在非致殘性卒中或TIA後2周內進行。幾個研究認為早期外科手術(比如48h內)能夠有效預防最初幾小時內的復發高峰。然而,頸動脈外科手術的時機仍然存在爭論,因為目前尚缺少不同治療組直接比較的高水平證據。
根據北美和歐洲內膜切除術試驗的匯總分析發現,與內科治療相比,症狀性頸動脈狹窄(50-99%)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EA)的獲益具有時間依賴性。因此,很多人認為頸動脈血管重建的時間窗應該由原來的4-6周縮短為更早期。
然而,這些試驗的設計存在缺陷。比如:1.納入的患者為神經功能穩定的患者(TIA或小卒中);2.未預先設計治療的時機;3.未對“早期”進行詳細考量;4.48小時內接受外科治療的病人太少。另外,在那個時代缺血性卒中的二級預防工作存在不足。
從此以後,又進行了幾項內膜剝脫手術的RCT研究、meta分析和系統性綜述,發現緊急CEA會增加卒中和死亡的風險。有人認為,產生這個矛盾結果的原因可能是由於樣本量太小造成的。
除此之外還和其他很多混雜因素有關,比如未對緊急手術、不穩定的神經病學狀態以及逐漸加重的TIA進行標准化的定義,這些因素都會干擾頸動脈血管重建亞組患者的風險評估。
當前對頸動脈血運重建手術推薦意見的依據存在不確定性,因此2周之內進行頸動脈血運重建的推薦級別較低(IIa;B)。為了進一步評價近期症狀性頸動脈狹窄血運重建手術圍手術期(<30天)的風險與手術時機的關系,來自意大利的PaolaDeRango等於2015年12月在Stroke上發表了他們的meta分析結果。
該meta分析共納入了近8年47項研究,其中35項為CEA,7項為CAS,5項為CEA和CAS。作者把治療時間窗分為0-48h、0-7天、0-15天,分別計算不同時間窗圍手術期卒中風險。
0-15天,CEA和CAS圍手術期卒中匯總風險分別為3.4%(95%CI,2.6-4.3)和4.8%(95%CI,2.5-7.8);卒中/死亡率分別為3.8%和6.9%。
0-7天,CEA和CAS圍手術期卒中匯總風險分別為3.3%(95%CI,2.1-4.6)和4.8%(95%CI,2.5-7.8)。0-48h,CEA圍手術期卒中匯總風險為5.3%(95%CI,2.8-8.4);
CEA前Indexevent為TIA者圍手術期卒中匯總風險為2.7%(95%CI,0.5-6.9),Indexevent為卒中者匯總風險為8%(95%CI,4.6-12.2),二者具有差異。
最後作者認為0-7天或0-15天的時間窗內進行CEA或CAS手術的圍手術期(30天)卒中和死亡風險都低於現在的醫療質量規范(作者認為是5%),因此可以選擇這兩個時間窗進行手術。
如果Indexevent為TIA者,0-48h、0-7天或0-15天時間窗進行CEA或CAS手術的圍手術期卒中風險都低於3%,因此可以選擇在這三個時間窗內進行手術。
如果Indexevent為卒中,0-48h時間窗圍手術期卒中風險高達8%,因此不建議在這個時間窗內手術。綜上所述,作者認為在症狀發作一周內行頸動脈血運重建手術是安全的,可以有效預防早期復發的高峰到來。
昨日上午,一名老漢突然摔倒在路邊。熱心路人見狀,立即撥打了110報警電話與120急救電話。120醫生來到現場後當場判定,
小兒腦癱是指胎兒,嬰兒,或兒童時期腦發育階段各種原因所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育缺陷綜合征。主要表現為中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