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資料顯示:先天性心髒病發病率約為0.7%左右,對先天性心髒病,結合病史、症狀、體征及一些必要的輔助檢查,如X線胸片、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心導管、心血管造影等,一般都可作出准確的診斷,判斷是哪一種類型的先天性心髒病。
未經治療的先天性心髒病嬰兒1歲內死亡的約占60%,要降低死亡率,早期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很重要。
因此,小孩患了先天性心髒病,應該怎樣治療?如果要作手術,應在什麼時候比較好?目前常用的治療先天性心髒病的方法包括服用藥物、介入性導管、手術等,根據病變類型、病情、年齡等因素,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是最常見的先天性心髒病,這類患兒如果沒有嚴重的並存疾病或嚴重的手術並發症,治療後可以獲得與正常人相同的生活質量。
室間隔缺損:
如果缺損小、患兒年齡小(如1歲以內)以及缺損位於某些特殊的部位,有自然閉合的可能。如缺損大、合並充血性心力衰竭、體格發育不良並有反復發生肺部感染病史的患兒,應考慮及時進行手術治療。
房間隔缺損:
如果沒有並發症,臨床可無症狀,常在體檢時發現心髒雜音而就診。此類缺損很少自然閉合。手術年齡以4~5歲為佳;對於缺損大、反復肺部感染及有肺動脈高壓、心衰的患兒,應不受年齡限制而盡早手術。部分病人如果缺損位置、大小適合、導管介入治療應為首選,可免除手術可能帶來的不良後果。
動脈導管未閉:
在我國發生率較高,如果導管較細,臨床多無症狀。在新生兒期發現本病,可服用藥物如消炎痛進行治療,如治療無效,相當一部分患兒可采用導管堵閉術的方法治療。
對於有明顯症狀,如出現呼吸急促、多汗、喂養困難、體重不增、肺動脈高壓、心力衰竭表現的未滿3個月嬰兒,因未閉的動脈導管較粗而造成臨床症狀危重,應立即手術治療;無症狀者可擇期手術,年齡在3歲左右為佳。
1.服藥: 術後早期需要按時服用一些藥物,主要是抗凝藥、強心利尿藥等。置換生物瓣需要在術後
免疫球蛋白主要分為IgG、IgA、IgM、IgD、IgE五類。這種蛋白質由高等動物免疫系統淋巴細胞所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