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動脈導管未閉為小兒最常見的先天性心髒病之一,也是在世界醫學史上第一個可以用外科手術方法完全治愈的心髒病。
新生兒動脈導管未閉的解釋:動脈導管是連接主動脈與肺動脈的一根血管,此血管是胎兒時期血液循環的重要通路,大部分肺動脈血由此進入主動脈,出生後隨著呼吸的建立,動脈導管則失去血液通道的功能,血氧分壓提高促使動脈導管於生後10-15小時內完成功能上關閉動脈導管,故絕大多數新生兒在出生後兩個月內,即自然閉合形成動脈韌帶。
有少數小兒1歲內關閉。若生後2歲仍未閉合,由於它的存在,造成了主動脈與肺動脈之間的異常通路,使血液自主動脈經動脈導管流向肺動脈,引起心髒及循環系統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即稱新生兒動脈導管未閉,新生兒動脈導管未閉會造成新生兒的血流不正常,故一旦確診應行手術治療,將未閉合的動脈導管結扎或切斷縫合。
新生兒動脈導管未閉的臨床表現主要取決於主動脈至肺動脈分流血量的多寡以及是否產生繼發肺動脈高壓和其程度。輕者可無明顯症狀,重者可發生心力衰竭。常見的症狀有勞累後心悸、氣急、乏力,易患呼吸道感染和發育不良。抗生素廣泛應用以來,細菌性動脈內膜炎已少見。晚期肺動脈高壓嚴重,產生逆向分流時,出現下半身紫绀。
大多數患兒無自覺症狀,但常見生長發育落後,易患感冒或呼吸道感染,常因體檢發現典型的機器樣雜音而被確診。X線攝片檢查顯示肺充血、心髒擴大,但當肺動脈高壓、不存在典型的雜音時,則需進一步檢查右心導管、心血管造影或多普勒超聲心動圖,以便作出明確的診斷。
手術療法
動脈導管是胎兒期血液循環主要的生理性血流通道,胎兒通過胎盤與母體進行氣體交換和物質代謝。當時肺呈不張狀態,來自肺動脈的血流絕大部分經動脈導管進入降主動脈,最後經臍動脈回到胎盤。嬰兒出生後肺開始呼吸,肺循環壓力降低,因而血流方向由主動脈流向肺動脈,因動脈血氧含量升高促使動脈導管閉合。如仍舊開放,即為動脈導管未閉。新生兒期動脈導管直徑大,新生兒動脈導管未閉常可引起心力衰竭,當內科無法控制時,可急診用手術結扎導管,預後良好。
1939年Gross首次成功地施行動脈導管結扎術。此後又有切斷縫合法、鉗閉法和直視縫閉等手術方法。手術已成為治療動脈導管未閉的有效方法,適用於不同年齡、分流量、粗細導管,尤其是非手術療法無效患者。我國於1944年由吳英恺開展動脈導管未閉的手術療法。
1.手術適應證所有診斷明確的嬰幼兒或成人,無論有無症狀,如無禁忌證均可考慮手術。下列情況尤須進行手術:早產患嬰如出現心力衰竭或伴有呼吸窘迫症,經內科和藥物療法無效,應行搶救手術;足月患嬰如有心力衰竭或進行性心髒擴大,可及早手術;合並肺動脈高壓患者,只要以左向右分流為主,即所謂動力性肺動脈高壓,應予以手術。患細菌性心內膜炎時暫緩手術,給予抗生素治療,待治療後2~3月再進行手術。但不能控制感染則爭取手術,術後感染常很快得到控制。至於其他心內畸形可按病情同期施行糾正術或分期手術。
2.手術禁忌證合並其他心血管畸形,未閉動脈導管起代償作用,如在法洛四聯症:肺動脈狹窄、閉鎖、主動脈弓中斷等,在未糾正心血管畸形之前不能閉合導管。嚴重肺動脈高壓,以右向左分流為主患者,導管已成為緩沖肺動脈高壓的引流管道,臨床上心雜音很輕或消失,發绀出現,靜止狀態血氧飽和度低於90%,右心導管檢查肺血管阻力大於10wood單位。,則不宜手術。
3.手術方法有兩類,即一般手術法和體外循環手術法。前者又分為結扎法、鉗閉法和切斷縫合法,可據患者年齡、導管類型、肺動脈壓高低、技術設備條件等加以選擇。小兒動脈導管細長管型者可采用結扎法和鉗閉法,簡便安全有效,是最常用的方法。導管粗短窗型者,結扎不易完全閉合管腔,且易撕破管壁,宜作切斷縫合。18歲以上成人伴有肺動脈高壓或血管壁鈣化,粗大動脈導管以及導管再通,都應考慮施行體外循環縫閉術,雖然比較復雜,手術創傷也較大,但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