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脈心血管病網 >> 心血管百科 >> 心血管疾病治療 >> 手術治療 >> 2014AATS圍手術期/術後房顫管理指南

2014AATS圍手術期/術後房顫管理指南

  美國胸外科協會於近期發布了新的圍手術期/術後房顫/房撲管理指南,本文簡要介紹新指南相關內容以及指南制定組主席對於新指南的解讀。

2014AATS圍手術期/術後房顫管理指南

  美國胸外科協會(AATS)發布了新的預防外科術中和術後發生房顫以及發生房顫或房撲臨床管理指南。另外,指南還為行胸外科手術房顫患者管理指明了方向,指南指出這部分患者屬於卒中、心衰和其它並發症的高危患者,抗心律失常藥物和圍手術期抗凝治療可能存在挑戰,因此術前心髒評估有助於制定此類患者臨床決策。

  新指南起草成員包括心髒科專家、電生理專家、重症學專家、麻醉師、心胸外科醫生以及臨床藥師等,指南推薦發布於2014年9月23日發表的心胸外科雜志上。

  AATS指南制定組主席GyorgyFrendl博士(布萊根婦女醫院)表示胸外科手術出現房顫的確切原因並不清楚,但是心髒或肺部手術無疑顯著增加術後房顫發生風險。因此,心胸外科醫生正在密切關注房顫,試圖解釋其發生機制,並尋找預防或減少房顫的方法,當然這並非易事。

  如何預防外科術後房顫

  Frendl在接受heartwire采訪時表示外科術後發生房顫增加患者重症監護單元監護時間、住院時間以及恢復的復雜性和開支。肺部手術後物理治療意義重大,其目的在於使患者站立並行走以恢復體能,但房顫會延誤這一重要治療措施。

  新指南中,專家推薦所有外科手術前服用β阻滯劑的患者在術後應該繼續服用以預防房顫或房撲發生(IA類推薦)。

  Frendl表示外科術後,患者血壓可明顯下降,有些醫生因此停用β阻滯劑,這一點是錯誤的。在外科術後即刻,大多數患者血壓處於臨界狀態,如果患者平時血壓為120或140mmHg,那麼術後可能降至100mmHg左右,部分醫生擔心β阻滯劑可能會使血壓進一步降低。對此,AATS新指南推薦減少β阻滯劑劑量或延長用藥間歇,而非停用。

  對於血清鎂水平較低或整體鎂缺乏的患者,可以考慮靜脈補鎂預防術後房顫(IIbC類推薦)。但是,指南書寫成員表示不應使用地高辛或經導管或外科肺靜脈隔離預防房顫或房撲。

  另外,對於圍手術期/術後房顫或房撲發生中高危患者(如年老、患有高血壓或既往有房顫病史),在心功能保留且術前未服用β阻滯劑的情況下,可考慮服用地爾硫卓預防房顫或房撲(IIaB類推薦)。

  對於行肺切除術或食管切除術的患者,可考慮在術後給予胺碘酮治療,但是Frendl表示長期高劑量服用胺碘酮會導致肺纖維化等,因而存在問題。而一項單中心研究顯示胺碘酮在低劑量使用情況下安全性可以得到保障。

  對於未曾服用過他汀藥物,且手術風險中危或高危的患者,可以考慮服用阿托伐他汀預防房顫,但推薦證據較薄弱(IIbC類推薦)。

  房顫患者外科手術管理

  對於長期服用華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藥其中一種的房顫患者,抗凝藥物停止時間以及肝素橋接需要取決於患者卒中風險(采用CHA2DS2-VASc評分評估),若CHA2DS2-VASc評分<2,可在無抗凝橋接的基礎上停止抗凝。除了肝素,依諾肝素也可用於腎小球濾過率大於50%的患者的短效橋接治療。但不管怎樣,AATS指南小組指出應最小化停用抗凝藥時間。

  對於圍手術期/術後房顫或房撲患者的管理,Frendl表示取決於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狀態。對於血流動力學穩定的患者,主要針對心率控制,目標心率為低於110次/分,節律控制則作為次要策略。而對於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患者,治療目標為緊急復律。

  新指南提供了大量關於新發圍手術期/術後房顫或房撲患者藥物管理的治療藥物推薦以及穩定型患者的直流電復律推薦。

  總體而言,圍手術期或術後房顫/房撲發生取決於外科手術類型以及患者的特性。例如,屬於小操作范疇的纖維支氣管鏡檢查所致房顫風險較低(小於5%),而肺移植和肺葉切除術等大型手術所致圍手術期/術後房顫和房撲風險較高(大於15%)。

2014AATS圍手術期/術後房顫管理指南

  至於患者特性,患有高血壓、心衰、既往心梗病史、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甲亢、左室肥厚/左室室壁厚度增加、瓣膜性心髒病以及吸煙、肥胖、酗酒等均增加圍手術期/術後房顫或房撲風險。

  最後,Frendl表示圍手術期/術後房顫有別於其他原因所致房顫,外科術後房顫往往在6-12周後消失,隨著進一步愈合以及患者術後康復,許多患者可以停止治療術後房顫藥物。

  

心血管疾病治療 心血管疾病護理 高血壓問答 冠心病問答 心肌梗塞

Copyright © 脈脈心血管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