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聲能發現頸動脈狹窄與斑塊
在中風患者中,半數左右與頸動脈斑塊或頸動脈狹窄有關,包括腔隙性腦梗、局灶性腦梗、大面積腦梗、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醫生可以根據是否有腦缺血、小中風、腦梗死、中風的各種症狀推測是否有頸動脈狹窄或斑塊的可能。當然,最簡單的辦法是做頸動脈超聲檢查。在超聲檢查的基礎上還可進行CT、核磁共振、血管造影等檢查。
如果發現有頸動脈斑塊或頸動脈狹窄,除了到神經內科就診,還應該到血管外科進行咨詢,請這兩個科室的醫生同時進行風險(危險度)評估和初步診斷。
內科治療:降脂藥可穩定斑塊
發現頸動脈狹窄或斑塊就應該早期治療,尤其是中老年人,常需口服降脂藥物,起到穩定和軟化斑塊的作用,並延緩血管狹窄的進程;還需口服抗血小板聚集的藥物,防止血栓形成。已經有過腦梗、中風者,根據腦部病灶、認知情況、行動情況,需酌情服用神經細胞活性藥物。除了內科藥物治療外,還有外科手術治療、腔內介入治療(包括頸動脈支架術和置管溶栓術)。
外科治療:可以去除狹窄與斑塊
外科手術是治療頸動脈狹窄或斑塊比較徹底的方法,目前有多種手術方法。其中,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是最常用的方法,需在頸部做一個幾公分的小切口,把血管切開,去除病變。較少用的方法是采用人工血管或自體血管在頸動脈狹窄的上下部位“搭橋”,即頸動脈旁路術。還有一種手術是針對頸動脈完全閉塞的情況,用一段自體血管把顱骨外面的血流引到顱內血管,即顱內外動脈搭橋術。
對於難以手術的患者,可以通過動脈穿刺將支架植入頸動脈,將狹窄的通道撐開,或壓迫斑塊,開放通向大腦的血管,稱作頸動脈支架成形術。對於明確腦梗死或頸動脈血栓的患者,還可以在早期(發病6~8小時內)將導管放到頸動脈內部,注射藥物將血栓溶化,稱作頸動脈置管溶栓。
是否需要手術要看哪些指標
那麼,頸動脈狹窄或斑塊嚴重到什麼程度就需要手術治療?一般手術指征是按照狹窄率來判定的。國內外業界對此有三項規定,一是頸動脈狹窄超過70%,無論有無症狀,須進行手術;二是頸動脈狹窄超過50%,產生了腦部血管症狀者,須進行手術;三是頸動脈狹窄超過50%,雖然沒有症狀,但斑塊是混合型、潰瘍型、不穩定型或局部並發血栓者,須進行手術。
需要注意的是,頸動脈狹窄或斑塊無論經過了內科還是外科治療,之後都必須嚴格按照醫囑進行後續的藥物治療,維護前期的治療效果。另外,還要定期復查超聲,了解血管局部的情況變化;定期驗血復查相關指標。最後,要在生活起居飲食工作等方面注意調養。
知識鏈接
什麼是中風和小中風?
如果出現白天思維不清、昏昏沉沉,晚上失眠,精神萎靡,淡漠忘事;性情短期內大變,如突然沉默寡言或脾氣暴躁、固執己見、無理取鬧;突然一陣頭暈甚至失去意識;突然眼前一黑或眼前看不到部分東西等情況,往往是中風前兆甚至是中風的早期表現。其實,中風或小中風的早期表現還有突然軟弱無力甚至癱坐、癱倒;突然發呆說不出話、語言含混或胡言亂語;突然口唇麻木、流口水、口眼歪斜;突然手腳無力、半身肢體活動不靈便,走路不穩、想停下卻不聽使喚甚至摔倒等。如果半小時內清醒過來,可以稱作小中風(TIA);失去意識超過半小時,就是中風了。
頸動脈狹窄和斑塊有哪些危害?
頸動脈是一個流向大腦的血液通道,當各種原因造成該通道內部管徑變小,就稱作頸動脈狹窄。最常見的導致頸動脈狹窄的原因是頸動脈硬化,占90%以上。
頸動脈狹窄可以導致腦部組織無法獲得足夠的血液,產生腦缺血症狀。另外,頸動脈斑塊如果生長不均勻,可碎裂而產生碎屑。這些碎屑脫落後隨血流飄入腦中,可阻塞末梢血管,造成一小塊腦組織缺血甚至壞死。細小的碎屑阻塞的血管較細,因而造成的腦組織缺血面積很小,甚至可以無症狀。當然多數表現為短時間的頭暈、行動困難、視物模糊等。如果碎屑阻塞的血管較粗,則形成的腦部壞死組織面積較大,可導致真正的腦梗,出現中風或卒中的各種症狀,如頭暈、昏厥、無力、摔倒、偏癱、失語、偏盲、平衡障礙、認知障礙、大小便失禁、行動障礙等,嚴重者遺留後遺症甚至有生命危險。少數病人頸動脈狹窄處可並發血栓形成,突然阻塞血流,或者血栓脫落阻塞遠端腦部血流,造成急性腦梗,引起中風。
概 述 我們通常說的“三高”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血糖主要是指血糖值超出規定的水平就是高血糖
概 述 我們現在的生活壓力很大所以就很容易出現頭暈,乏力等心悸的症狀。這種症狀很有可能是由於各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