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冠狀動脈心髒搭橋手術您能具體解釋一下嗎?
王巍:現在沒有人造的材料可以用,一個冠狀動脈的直徑在2毫米左右,沒有那麼細的管道,不是說人工造不出這麼細的管道,但是人工造出這麼細的管道很容易堵。最早取的就是人的大靜脈做的,大靜脈是淺靜脈,特別是小腿這部分的靜脈比較接近於冠狀動脈,但是也不足。後來發現大靜脈的效果不是很好,80年代末開始取胸廓內或者乳內動脈,口徑跟冠狀動脈的口徑更匹配。還有人用胃網膜動脈,它的口徑也比較合適。靜脈包括胳膊、小腿上的靜脈都可以。
主持人:一般要取多長?
王巍:根據搭多少處。
主持人:取了血管之後會對原來的靜脈有影響嗎?
王巍:對靜脈肯定是沒有影響的,動脈取的話要估計預測,我取胳膊上的軟動脈,我要估測。一個桡動脈,一個尺動脈,是不是可以帶上去,要能帶上去可以,不能帶上去的話,兩個動脈的交叉是有問題的。
主持人:動脈直徑只有兩毫米,這種手術的危險性在哪兒?畢竟是在心髒。
王巍:到今天為止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已經成為常規北京比較定形的手術,雖然中國開始起步比較晚,我們開始做晚於世界第一例十年。現在中國隨著冠心病人的增加,隨著技術的完善和人員水平的提高,在大的心髒搭橋手術已經是比較成型的手術。死亡率在冠狀動脈搭橋死亡率每年都在1%—1.5%,甚至低於1%,死亡率並不是很高。它的風險,這部分做冠狀動脈大橋手術一般年齡偏大,而且動脈硬化是全身,可能有多髒器器官衰竭的可能。你在動脈硬化可能腎動脈是一塊,頸椎動脈是一塊,腦子的血管是硬化的,你在做手術期間解決了心髒的供血。由於手術過程當中維持了血壓,不可能讓它跟正常生活當中的人一樣,血壓肯定要比生活中的人要低。這一點血壓的降低可能影響到腦子、腎髒,引起腦損傷、腎髒損傷,這是手術引起的並發症。對沒有動脈硬化的人來說沒有什麼關系,對有動脈硬化的人來講就是一個威脅,同等口徑的血管可能都是硬化的,而且可能硬化程度不一樣。
主持人:手術大概多長時間結束?
王巍:要看搭幾處了。
主持人:冠狀動脈的大小手術也分很多種,常規體外循環,這一塊病人如何界定?
王巍:搭橋的基本方法一個是在體外循環下做的,所謂體外循環就是在手術當中用一個機器把靜脈血引入到機械裡面,通過體外的養和方式經過一個管子打到主血管裡面。還有一種是在常溫下心髒跳動下的搭橋或者不跳動搭橋。不停跳搭橋的出現早於體外循環搭橋,早於停跳搭橋。由於設備的不完善,技術的不完善,效果很差。1964年意大利一個醫生在美國做了第一例,作為體外循環下做心髒搭橋。與此同時,南美仍然有幾組醫生用體外搭橋,由於影響力很小,在90年代初被荷蘭人重新報道,轟動了世界。很多人以為這是一個心技術,實際上不是,為什麼現在可以做得這麼好?由於設備改善了,做了心髒穩定器,雖然心髒在跳,但是局部心肌跳得很緩慢,給你相對靜止的工作環境。
不停跳搭橋終歸比停跳搭橋要困難,但是免除了體外循環給人帶來的副作用。當今的醫學科學留在血管裡面是好的,一旦到體外對人會有損害,從某種意義上保護了不必要造成的損傷。但是不一定在不停跳下做的搭橋比在停跳下做的搭橋要求要高,要求你做搭橋的血管條件要好,如果是很差的血管在停跳下做搭橋手術失敗的機會要多,不同的病人要去做不同的選擇,沒有一個固定的方式。
主持人:現在臨床上做的哪種比較多?
王巍:因人而異,大概90%多都是不停跳的,有的人90%都是停跳的。但是不能說他用90%不停跳就,就說他技術好,也不能因為他90%是停跳的就說他技術不好。現在美國總體不停跳搭橋只在20%多到30%,人們發現不停跳搭橋的不足。如果以一個醫生為例,這個醫生的手術技術很好,他做不停跳搭橋的病人和停跳搭橋病人的效果是一樣的。停跳比不停跳的病人要多,技術因素很關鍵。
根據患者的病情,再一個根據大夫的技術條件來決定。
(實習編輯:梁慧儀)
由於動脈硬化的形成過程相當緩慢,多數病人最初沒有明顯的自覺症狀,因此更需要提早重視。腦動脈硬化症初期多呈現一種神經衰弱現
血栓是怎樣形成的? 七種異常表現作為產生腦血栓的重要信號: ①時常頭暈,有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