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藥物可能會導致心律失常的問題一直困擾著眾多醫學界人士,能否找到一種既能有效冶療心律失常、又安全無毒的藥物是廣大醫務工作者關心的問題,為此,專家從心律失常電生理機制方面探討什麼是理想的抗心律失常藥物。
一、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的挑戰及前景
由於早期的抗心律失常藥物評價基於正常動物的心髒,以此獲得的結果照搬到人類心髒,偏差很大。上世紀70年代的追求目標是尋找耐受f生好的抗心律失常藥,1980年代發展起來了耐受性好、治療早搏十分有效的鈉通道阻滯劑。然而一個1989年提前終止的心律失常抑制試驗,發現使用鈉通道阻滯劑使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增加2—3倍。
後來被人們所熟知為“抗心律失常藥的促心律失常作用”。在鈉通道阻滯劑因增加猝死風險而暗然失色之後,人們發現了Ikr阻滯劑。然而,Ikr阻滯劑的臨床使用同樣出現了促心律失常作用,因而也沒有達到意想的地位。因此,多離子通道阻滯劑(如胺碘硐)占領了目前的市場,盡管其明顯的心外副作用,仍然是目前臨床上治療惡性心律失常較為安全的離子通道阻滯劑。
二、心律失常藥物治療方向
非離子通道阻滯劑能明顯抑制惡性心律失常減少死亡率的認識是近年來在心律失常冶療領域的一大進步,它最早是從?受體阻滯劑在抗心律失常作用中得到的認識和啟發。
受體阻滯劑的療效最為肯定,在65個隨機臨床試驗的18000例患者中,心肌梗死後?受體阻滯劑長期治療可使相對危險性降低20%。鑒於上述觀點,中醫藥的發掘,藥方優化組合、純化工藝提高,可望達到多離子通道阻滯和非離子通道調節的綜合效果,創造出更合理的新藥。這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新方向。
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與起搏分會主任委員、武漢大學教授黃從新認為,部分中藥在治療心律失常方面顯示出好的苗頭,應該盡快啟動大規模的循證醫學研究,拿出令人信服的結果。吳以嶺教授認為,低毒、安全、有效的中藥是擺脫心律失常治療困境的出路之一,並提出治療心律失常需要“整合調節”,這是個非常好的開端。我國第一個開展循證醫學臨床研究的中藥抗心律失常藥物參松養心膠囊就體現了“整合調節”的思路,用於多種心律失常的治療均取得了理想效果。
三、整合調節——藥物干預新策略
參松養心膠囊是治療心律失常的復方中藥,由人參、山茱萸、甘松等藥物組成,有益氣養陰,活血通絡,清心安神之功效,藥效學研究表明:參松養心膠囊對CaCl2。所致小鼠心律失常有明顯的預防作用,心律失常發生率明顯減少;
能夠明顯減少烏頭鹼所致大鼠心律失常持續時間;同時,參松養心膠囊能夠減輕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模型的心律失常程度,對麻醉犬心髒血流動力學及心肌耗氧量試驗表明,參松養心膠囊可明顯降低動脈血壓、降低冠脈阻力、降低心肌耗氧量和耗氧指數,從而對心肌細胞活動提供能量保證,增強心肌細胞抵抗不良刺激的能力,改善應激狀態。
由南京醫科大學一附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北京朝陽醫院為組長單位開展的參松養心膠囊抗心律失常隨機、雙盲、安慰劑平行對照、多中心循證醫學臨床研究:與慢心律對照治療室性早搏(900例);與心律平對照治療陣發性房顫(380例);
與安慰劑對照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268例(病窦、房室傳導阻滯、慢快綜合征),結果總有效率為62.1%。24小時平均心率提高7.15次/分;系統評價Meta分析:選擇與慢心律、心律平、胺碘酮、倍他樂克等隨機對照臨床研究報告31篇(3013例),心髒不良反應發生率為0。
實驗研究證實:對心室肌細胞具有多離子通道阻滯作用,且可增強窦房結起搏電流、改善窦房傳導、調節自主神經,從電生理分子水平闡明了該藥“整合調節”的作用特點,為心律失常安全有效治療提供新的途徑。
概 述 在我們生活中,雖然科技每天都在不停的更新發展,速度越來越快,這解決了很多我們以前不能夠解決
“心痛”,疼痛劇烈難忍,大汗,胸悶,氣短只有當發生以上症狀的時候才會想到—&md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