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脈心血管病網 >> 心血管百科 >> 心血管疾病治療 >> 藥物治療 >> 中風中醫藥治療

中風中醫藥治療

  中風治療需要長期的使用藥物,西醫對缺血性中風主要采用溶栓、降纖、抗凝、腦保護等治療,但大部分患者來醫院時已失去溶栓的最佳時機;而且,防止缺血性中風復發,患者必須長期服用抗栓、抗凝等藥物,容易引起胃出血和腦出血等副作用;最重要的是西藥作用靶點單一,很難做到復方中藥能夠從血液及血管等多方面協同治療的目的,而缺血性中風正是血液(血漿粘度高等)及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管腔狹窄等)病變同時作用的結果;大復方道地取材的現代中藥具有長效性強,作用靶點多,服用安全,沒有耐藥性等治療優勢。

中風中醫藥治療

  所以對於中風患者,只有選擇可靠的中西藥合理並用,才能夠達到增效減毒,標本兼治的治療目的;才能夠在有效改善症狀、縮短病程的同時,防止缺血性中風復發的多重最佳的治療效果。

  1.常用防治中風的中草藥

  黃芪: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始見於漢墓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明《本草綱目》載“耆長也,黃芪色黃,為補者之長故名…”。《本草匯言》載“黃芪,補肺健脾,衛實斂汗,驅風運毒之藥也…”。黃芪具有補氣固表、利水退腫、托毒排膿、生肌等功效。現代研究,黃芪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目前黃芪是治療中風偏癱的主要藥物之一。

  《舊唐書·方技傳》記載:唐朝許胤宗在南陳新蔡王手下做官時,柳太後突然患中風說不出話來,請遍名醫治療都沒有效果。柳太後因為口噤不能服藥,眼見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眾醫束手無策,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而精通醫藥的許胤宗不但不著急,反而提出用熱湯氣熏蒸法為太後治病。於是用黃芪、防風兩味藥煮湯數十斛,放到柳太後的床下,藥汁彌漫,煙霧缭繞,柳太後當天晚上就能說話。以後經過一段時間調理,太後便康復同以前一樣了。

  當歸:具有補血調經,活血止痛,托毒生肌,止咳平喘等功效。臨床應用廣泛,如:頭昏目眩、痺痛麻木、中風半身不遂、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血虛面色萎黃、唇甲蒼白、月經不調、經少經閉、痛經、瘡瘍癰疽及肌膚痛癢、咳喘、月經過多、崩漏下血及胃腸出血、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頭痛、手術後瘀血疼痛、脈結代、黃疸等,因而中藥配方素有“十方九歸”之說。

  1962年,周總理派著名中醫學家岳美中先生前去印度尼西亞,為蘇加諾總統治病。治療初期,蘇加諾喜涼怕熱,夜間常敞戶而臥,腰以下不蓋衣被,按照中醫辯證屬陰虛陽亢體質。如果使用燥熱興奮之品,必致虛陽上亢,加重病情,岳美中先生當機立斷,不用壯陽補腎藥,僅用當歸一味藥。結果,服藥8天後便見明顯療效,3個月後,患者基本康復。

  川芎: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系治療頭痛良藥,又尤以治療風寒、風熱、血虛之頭痛著稱。現代研究發現,川芎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明顯的鎮靜作用,而對延腦呼吸中樞、血管運動中樞及脊髓反射中樞具有興奮作用。川芎中所含有的川芎嗪、阿魏酸納具有活血化瘀功效,可擴張血管作用,增進腦血管、冠脈流量,並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

  懷牛膝:功能補肝腎,強筋骨,逐瘀通經,引血下行。主治寒濕痿痺,筋骨無力,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腰膝酸痛,經閉症瘕,肝陽眩暈等症。懷牛膝是治療疑難病症的特效良藥,李時珍說牛膝“'滋補之功,如牛之力”。其中所含生物鹼,具有良好的降壓,降低血漿膽固醇,增強體液免疫功能,抗衰老等作用。

  懷牛膝不僅在國內一直是防治疾病的暢銷中草藥,而且很早以前就銷往國外,是出口創匯的重要物資。《沁陽縣醫藥志》記載:“明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05——11433年),鄭和七下南洋諸國,並和東非諸國發生貿易往來,我縣所產的地黃、山藥、牛膝、菊花已開始運銷國外。”這些文獻記載所說的時間雖不盡相同,但四大懷藥早在唐宋時期就成為世界許多國家視為防治疾病的珍品,競相使用,則是確定不疑的。

  廣地龍:功能清熱止痙,平肝熄風,通經活絡,平喘利尿。主治中風偏癱,肝陽頭痛,熱病發熱狂躁,驚痫抽搐,風濕痺痛,肺熱喘咳,小便不通。地龍提取物有鎮靜、抗驚厥和降血壓作用,蚯蚓素還有溶血的作用,臨床配伍益氣行血藥常用於氣虛血瘀,經絡不利,偏癱失語者。

  雞血籐:在雲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中,有一種桑科榕屬植物,它們寄生於參天大樹的樹干上,拼命地奪走寄主的養料和水分,使其枝繁葉茂。這類寄生植物盤根錯節地將寄主的樹干、樹枝包圍起來,把大樹勒得喘不過氣來,最終死於非命,這就是大家都熟知的絞殺植物。但是在西雙版納密林中或石灰山溝谷季雨林的懸崖上,還長著一種鮮為人知的,會流血的植物——雞血籐,其功能補血,活血,通絡;主治月經不調,血虛萎黃,中風麻木癱瘓,風濕痺痛。現代藥理證實雞血籐有抗凝血、促進纖溶、抗血小板聚集和擴血管作用,且能使血細胞增加,血紅蛋白升高,抑制主動脈及頭臂動脈病變,防治動脈硬化作用。

  紅花:具有活血通徑、散瘀止痛。用於經閉、痛經、惡露不行、症瘕痞塊、跌打損傷。古人常用紅花一小把,紗布包煎泡腳,適用各種血液循環不好,腿腳麻木或青紫等淤血症。現代藥理發現,紅花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增加纖維蛋白溶解酶活性,抑制體外血栓形成等作用,並且促進側支循環擴張,增加腦缺血區的血流量,從而減輕腦水腫,對缺血缺氧性腦病有保護作用;此外,紅花有輕度興奮心髒、降低冠脈阻力、增加冠脈流量和心肌營養性血流量的作用。因此,紅花非常適合治療心腦血管疾病。

  天麻:潤而不燥,能養血息風,主入肝經,是治療血虛、風痰導致肝風內動、頭目眩暈、偏正頭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之要藥。現代研究發現,天麻有鎮靜、鎮痛、抗驚厥作用;能增加腦血流量,降低腦血管阻力;能輕度收縮腦血管,增加冠狀血管流量;能降低血壓,減慢心率;天麻素有促進細胞能量代謝,特別是在缺氧情況下獲得能量的作用;因此,天麻對心腦缺血有保護作用。另外天麻多糖尚有抗炎免疫作用。

  石菖蒲:入心經,功能化濕開胃,開竅豁痰,聰耳明目,醒神益智。主治痰蒙清竅,神志昏迷,癫痫,健忘,失眠,耳鳴,耳聾,脘痞不饑,噤口下痢等症。古人常用治中風痰迷心竅,神志昏亂、舌強不能語、癫痫抽搐之症。現代研究表明石菖蒲能保護大腦因缺氧引起的腦功能減退,改善缺氧造成的記憶鞏固障礙。對老年性癡呆、中風合並癡呆、腦震蕩後遺症、神經衰弱、心肌梗死、失音、慢性咽喉等疾患有良好治療作用。

  古籍《神仙傳》中記載:有一次漢武帝劉徹上嵩山,至山頂,忽然看見眼前一人,身高二丈,耳長垂肩,仙風鶴須,氣度不凡。漢武帝急忙屈萬駕之尊,上前施禮並問道:“仙者是何方人士,怎麼會來到這裡?”只聽此老者回答說:“我是九嶷山中人也。聽說中岳山(五岳之中,嵩山為中岳)山頂的石頭上,生有一種草叫石菖蒲。此草一寸九節,吃了它可以長生不老。所以特地到這兒來采集它。”說完之後,突然不見了。漢武帝剛聽完老者的話就突然不見了人,心中頓時大悟,他對左右侍臣說:“這個老者並不是自己想采食菖蒲,而是特意來告訴朕的。”《神仙傳》中的這段記載雖然純屬傳說,但服食石菖蒲確實可以耳聰目明、益智寬胸,去濕解毒。

  桃仁:具有活血祛瘀,潤腸通便,止咳平喘。藥理表明桃仁提取液能明顯增加腦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血流動力學狀況;可使凝血時間與凝血酶原時間明顯延長,有一定的抗凝作用,煎劑對體外血栓有抑制作用。

  芍藥:不僅有極高的觀賞價值,更有重要的藥用價值。芍藥因其花形妩媚,花色艷麗,故占得形容美好容貌的“婥約”之諧音,名為“芍藥”。早在《詩經》中便有“伊其相谑,贈之以芍藥”。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藥相贈,表達結情之約或惜別之情,故又稱“將離草”。芍藥性微寒,味苦、酸。功能平肝止痛,養血調經,斂陰止汗。用於頭痛眩暈、脅痛、腹痛、四肢攣痛、血虛萎黃、月經不調、自汗、盜汗。現代研究發現芍藥能降低血糖、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水平;擴張血管,抗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對腦缺血後腦水腫、血腦屏障、大腦局部血流量具有保護作用;明顯減輕腦水腫程度,降低腦梗塞范圍,改善神經行為學症狀。此外有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流量,對抗急性心肌缺血,降低血壓等作用。

  益母草:具有活血調經,利尿消腫功效。益母草的活血化瘀作用機理是通過改變血液流變學,使血液的濃、凝、聚集狀態可得到改善。臨床用益母草單方或配伍其它藥物治療心腦血管疾病每每獲得顯效。如益母草伍用臭梧桐、夏枯草、澤瀉等治療高血壓、腦動脈硬化。其降壓作用明顯,腦動脈硬化可獲改善。單用益母草注射液靜滴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可使患者心電圖獲得明顯改善。益母草配伍川芎、紅花、土元等治療腦中風後遺症療效顯著。

中風中醫藥治療

  2.中醫治療中風八法

  活血化瘀法

  化瘀通絡法

  熄風通絡法

  通腑瀉下法

  活血利水法

  清熱解毒法

  益氣活血法

  溫陽通脈法

  3.外治法

  中藥灌腸法:治療中風急性期神志昏迷者

  熏臍、外敷、熏蒸法:治療中風後半身不遂、手足攣縮者

  4.針灸療法

  針灸治療對急性期及恢復期中風病人的病情改善以及後遺症期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有明顯促進作用,急性期可采用醒腦開竅法,促進昏迷、昏睡病人蘇醒,改善頭痛、頭暈症狀;急性期後辯證選穴,通過針刺以改善其偏癱、失語、飲水嗆咳、感覺缺失等功能障礙。常用穴位有:百會、四神聰、風池、曲池、外關、合谷、太沖、足三裡、後溪、陽陵泉、三陰交、廉泉、啞門、金津、玉液等。

熱門文章
飛行人員血脂與血流的關系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高血脂、高血壓人群明顯增多並低齡化。筆者對自2005年

冠心病與心梗的區別

概 述 心梗是心肌梗死的簡稱,在臨床上,心梗的患者是比較嚴重的患病表現,是冠心病到了中後期才會出現

心血管疾病治療 心血管疾病護理 高血壓問答 冠心病問答 心肌梗塞

Copyright © 脈脈心血管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