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人工呼吸、胸外按壓這項成熟的搶救生命的心肺復蘇術在市民中運用極少,致使在院外心髒驟停患者的復蘇成功率遠遠低於1%。
在近日召開的第二屆羊城復蘇論壇上,國際急診醫學聯合會理事、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院終身教授遺憾地說,現在,院前心博驟停、心肌梗死等每年發生100萬例,都需要進行心肺復蘇搶救,可惜大眾心肺復蘇技術普及率遠遠低於10%,搶救成功率更遠遠低於1%。
王一镗介紹,心髒、呼吸驟停是臨床危重症,由於心髒驟停患者絕大部分(60%-70%)發生在院前,在發生心髒驟停後,需要在2-4分鐘內對患者進行心肺復蘇術,通過胸外按壓,直接擠壓心髒產生血液流動,並輔以適當的人工呼吸,為腦和其它重要器官提供有氧血供。
然而,這一要求僅靠醫護人員是很難達到的。目前,我國120急救人員到達現場至少需要5-10分鐘,遇到塞車等交通問題,可能時間更長。由此可見,對於心髒驟停的病人,最好的處理不是“爭分奪秒”地去醫院,而是立刻就地搶救。許多瀕臨死亡的急危重病人是否得以生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現場目擊者卓有成效的及時救護。王一镗遺憾地說,現在大眾心肺復蘇技術普及率遠遠低於10%,搶救成功率更遠遠低於1%。
王一镗指出,心肺復蘇術的普及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還有一個心態問題。在發生心博驟停的患者身邊是“施救”還是“旁觀”就是一個心態問題。在救護現場,目擊者也許不少,但旁觀、不動手幫忙的人居多,一方面是缺乏急救知識不知如何幫忙,另一方面害怕“好心”幫忙反而要“背黑鍋”。
在發達國家,現場急救的基本知識如心肺復蘇術、止血、包扎、固定、搬運等普及率高達10%,而我國這方面還相當欠缺。王一镗介紹,江蘇大學成立了全國第一個大學生急救協會,現有會員已超過139人,經過培訓,大學生獲得了基本的急救知識。“求救是每個人的權利,而施救亦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理解、信任、誠懇應該在急救現場得以體現。”王一镗說,“只有持這樣的心態來看待現場救護,才能讓更多人願意成為‘好心人’”。
中山大學心肺腦復蘇研究所所長黃子通說,目前在廣州市華林街道社區正在嘗試“完善遠程生命鏈”,讓高危患者佩戴心電呼吸監護儀,隨時通過電話通訊網絡等將心電、血壓等傳送到監測中心,醫生根據監測結果即時電話指導病人的治療。這樣一來,高危人群可以實時監測心電異常,及早發現問題,實現“自救”。
黃子通建議,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各類心律失常、慢性心衰及服用洋地黃治療的患者、心絞痛發作者、安裝體內心髒起搏器者等高危人群宜佩戴心電監測儀,以便隨時得到醫生的指導。
(實習編輯:梁慧儀)
吸煙可增加腦中風的發病率,目前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確認。吸煙越多、吸煙年齡越早的人,發生中風的機會也就越多
家住航天雙城的62歲馮老師,患原發性高血壓5年,每天服用硝苯地平緩釋片II20毫克,血壓控制良好。但是,近兩年來,當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