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後,管腔即刻殘余斑塊的大小,與遠期再狹窄的發生率成正相關。基於傳統介入療法的某些弊端,將以消蝕技術為主的特殊腔內成形術引入臨床,並使之與傳統方法有機結合,應成為目前最大限度地減少管腔負荷與斑塊體積,進而降低再狹窄等並發症的理想途徑。日前,在“第三屆沈陽國際冠心病介入診療學術會”上,沈陽軍區總醫院副院長兼心內科主任韓雅玲博士,以自身臨床體會與科研進展為例表達的上述觀點,獲得與會百余名專家學者的一致首肯。
自20世紀70年代末,全球首例“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ptca)成功實施以來,介入性冠心病方法以外科手術無法比擬的優勢,成為無數患者的首選方案。然而,由於彈性回縮、心肌內膜纖維增生等病理生理因素的作用,術後冠狀動脈再狹窄已成當前介入治療的重大障礙。以ptca為例,如今術後6個月內再狹窄的發生率高達30%~50%。
所謂消蝕技術主要包括定向冠狀動脈斑塊旋切術和旋磨術:前者可以依靠高速旋轉的旋切導管,對硬化斑塊加以切割和回收,這是迄今為止人類惟一能夠以介入方式取出冠脈病變組織的技術;後者則可根據鑒別性切割原理,采用鑽石磨頭清除無順應性的粥樣硬化斑塊和鈣化斑塊組織,以達到在不擴張動脈的前提下,擴大管腔容積的目的。
據悉,這兩項技術已在發達國家廣泛應用。而我國目前僅有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沈陽軍區總醫院等少數機構有過嘗試。據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醫學院附屬中山醫院陳灏珠教授分析,造成如此局面的主要原因在於,手術平均價格較高,經驗積累不足。陳灏珠認為,作為對原有介入療法的完美補充,消蝕技術的應用價值和社會需求巨大,發展前景廣闊。但是只有加大器械國產化程度,在更多的醫院大力推廣相關技術,才能使其為廣大患者造福。
1.術後局部壓迫沙袋4~6h,臥床20h;靜脈給予抗生素3d。 2.術後24h,1、3、6個月至1年復查心電圖、超聲心
概 述 飲食不正確會冠心病帶來很不好的影響,會使病情變得嚴重,那麼冠心病病人應該在飲食上注意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