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外敷法是祖國醫學外治法的一種。它是將中藥干炒後加入適量的白酒拌勻裝入布袋內敷於患部,其原理是借助酒力和熱度將藥物的有效成分蒸發開來,滲到病所,以此達到治病的目的。這其中酒起到了治病和媒介的雙重作用,因為酒不僅能夠發散,也能促進局部和全身的血液循環,還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消腫止痛,有祛瘀生新的作用。
適於外敷的病症很多。如胃痛、腹痛、腰背痛、月經痛等等,如果病人有冷痛的感覺又喜歡按壓的效果就更好。因風濕引起的全身關節冷痛、酸脹、沉重、麻木,使用外敷也有良好的止痛功效。
扭挫傷引起局部青紫、腫痛、外敷之後既能緩解疼痛,又能化瘀消腫。受寒引起的嘔吐、腹瀉,脾胃虛弱引起的消化不良,大便稀溏、腹部悶脹、久行勞累之後雙腿酸軟、腰背不適,以及因氣機阻滯導致的小便不利等症都能用中藥進行外敷治療。這裡介紹一下冠心病的外敷療法。
冠心病屬中醫學“胸痺”的范疇。主要是由於過食肥甘厚味,年邁少動,情志不遂等因素造成的。一旦患病,纏綿難愈,服藥後病情雖有緩解,一遇過喜、生氣、過飽、過饑、勞累等因素即可誘發。因年齡、體質、病因不同,症狀也不盡一致。主要表現有胸悶、心痛、氣短、心中煩亂不安、唇舌發麻、紫暗或舌有瘀點。
治療方法是將半尺大蔥白切碎,用灶心土120克、吳茱萸120克、薄荷120克一起壓碎。放在無油鍋內,兌適量酒拌濕,炒至燙手時即裝於布袋內。使用時,讓患者平臥,將藥袋放在心前區,每次敷藥半小時或更長時間。為了保持藥物的溫度,最好在藥袋上覆蓋一只熱水袋,一般在睡前敷。
只要用法得當,一次即可收到明顯的效果。如病情較重可日敷2次或3次,本方藥物能夠溫通胸陽,活血止痛,舒肝理氣。臨床對於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絞痛效果非常顯著。對痛經、胃寒痛也有一定的療效。
外敷療法不僅效果明顯,而且具有安全、簡便等優點,非常適宜老年人及不願服藥的患者。外敷療法在嚴格掌握適應證的同時還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包裹藥物的布袋孔隙不宜太大,以免藥物漏出。
2.外敷中藥的溫度要適當,溫度太低藥力達不到,過高患者又不能忍受。所以選擇最佳溫度十分重要。
3.凡是熱證發燒,皮膚過敏或有瘡疖、損傷的患者都不宜采用外敷療法。
概 述 心瓣膜是位於房室孔和動脈口處,是心內膜突向心腔而成的薄片狀結構。心瓣膜表面覆以內皮,內部為
1.胸痛發生率60%~70%,位於心前區,可呈鈍痛,銳痛或刀割樣痛,通常程度較輕,持續時間數分鐘至數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