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衰辨治體會

  慢性心衰病因病機

  對於心衰病機的論述最早見於《內經》:“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是故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色變”、“味過於甘,心氣喘滿”、“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說明了心衰的病因是過勞,過食等,提示心衰的病機主要為心氣虛。

  在臨證中發現慢性心衰病人,多表現心悸,氣短,動則尤甚,胸脅滿悶,夜間憋醒,雙下肢浮腫,口唇青紫,舌質淡紅或舌質青紫有瘀斑,瘀點,脈沉細或沉澀等。屬本虛標實證,本虛以心氣虛為主,標實以水飲、瘀血為多。心髒的正常搏動依賴於有充足的心氣,心氣是推動血運,維持血液運行的基本動力。我們提出心氣虛,心血瘀阻,水飲內停是慢性心衰的主要病理機制。氣虛進一步發展可為心陽虛“有一份陽氣便有一份生氣”,“瘀血乃一身之大敵”提出益氣溫陽活血利水法治療慢性心衰。臨床應用益氣活血中藥治療慢性心衰往往取得明顯療效。

  慢性心衰辨治

  傳統中醫沒有直接針對慢性心衰的辨證或辨病論治,相關性的治法和方藥散見於相關中醫病證的論述。《內經》“開鬼門,潔淨腑,去菀陳莝”治水三法和《金匮要略》“腰以下腫,當利小便”為慢性心衰的主要治法,即活血、利水。至於治本之法,無直接的論述,但從心衰相關病機的論述和臨床經驗可以推論出益氣、溫陽為治本之法。

  我們總結慢性心衰的初期、中期、末期特點,以氣虛血瘀、氣陰兩虛、陽虛水泛為主要辨證。對慢性心衰固護陽氣是其根本,活血化瘀利水治其標。以強心通脈湯為基礎方隨證加減,靈活變通。

  1.氣虛血瘀證

  心悸,胸悶氣短,身倦疲乏,活動後加重,夜間憋醒,面色淡白或自汗,胸痛,刺痛固定,拒按,唇甲青紫,舌質淡暗或有瘀斑,脈沉澀或結代。治以益氣活血通脈,強心通脈湯為主:黃芪40g,人參15g,白術20g,丹參30g,紅花15g,三七15g等。方中黃芪性甘、微溫,歸脾、肺經,有補氣升陽,益氣固表,利水消腫等功效,能補氣利水以退腫,為治療氣虛浮腫尿少之要藥,有“補氣之長”的美稱。人參性甘、微苦、微溫,歸心、肺、脾經,有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既為救脫扶危之良劑,亦為療虛勞內傷之第一要藥,凡一切氣血不足之證皆可應用。白術性苦、甘溫,歸脾、胃經,有補氣健脾,燥濕利水,固表止汗等功效,功善補氣健脾而燥濕利水,可消痰飲退水腫,為治痰飲水腫之良藥,亦為治表虛自汗之常品。丹參性寒、味苦,歸心、肝經,有活血調經,涼血消癰,清心安神等功效,前人有“一味丹參散,功同四物湯”之說,本品為活血化瘀要藥,廣泛用於各種瘀血證,既善活血化瘀而散結止痛,治心腹刺痛,又善涼血清心除煩安神。紅花性辛、溫,歸心、肝經,有活血通經,祛瘀止痛之功效,既善活血通經又善祛瘀止痛為治心脈瘀阻,胸痺心痛之常品,被謂之“破血、行血、和血、調血之要藥”。三七性甘、微苦、溫,歸肝、胃經,有化瘀止血,消腫定痛之功效,既善止血又善化瘀,藥效卓著,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傷正”之特點。諸藥合用,共奏益氣活血化瘀利水之功。

[1]'>下頁

1 2 下一頁
熱門文章
高血壓的飲食 補充營養很重要

作為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高血壓已經現代人群中蔓延到越來越廣了,我們對於高血壓也原來越重視。一般高血壓會給我們帶來的症狀有

心腦血管病高發期,急性心梗的前兆要注意!

   十月是心腦血管病的高發期,中老年人尤其是素有心腦血管病的中老年人應該提高警惕。而急性心肌梗死是威脅老年人

心血管疾病治療 心血管疾病護理 高血壓問答 冠心病問答 心肌梗塞

Copyright © 脈脈心血管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