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缺血性心髒病)診斷標准:
之一:1979年國際心髒病學會和協會及世界衛生組織臨床命名標准化聯合專業組的報告
缺血性心髒病的定義是:由於冠狀循環改變引起冠狀血流和心髒需求之間不平衡而導致心肌損害。缺血性心髒病包括急性暫時性的和慢性的情況。可由於功能性改變或器質性病變而引起。非冠狀動脈性血液動力學改變引起的缺血,如主動脈瓣狹窄則不包括在內。“缺血性心髒病”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是同義詞。其它名稱不主張再沿用。
缺血性心髒病的分類如下:
一、原發性心髒驟停
原發性心髒驟停是一突然事件,設想是由於心電不穩定所引起。沒有可以作出其它診斷的依據(發生於已證實為心肌梗塞早期的死亡不包括在內,因而認為是由於心肌梗塞所致死)。如果未作復蘇或復蘇失敗,原發性心髒驟停歸諸於猝死(本報告特意略去猝死的定義,因為猝死是心髒驟停的結果)。以往缺血性心髒病的證據可有可無,如果發生死亡時無人見到,則診斷是臆測性的。
二、心絞痛
1.勞累性心絞痛:勞累性心絞痛的特征是,由於運動或其它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況所誘發的短暫胸痛發作。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後,疼痛常可迅速消失。勞累性心絞痛分為三類:(1)初發勞累性心絞痛:勞累性心絞痛病程在一個月以內。(2)穩定型勞累性心絞痛:勞累性心絞痛病程穩定在一個月以上。(3)惡化型勞累性心絞痛:同等程度勞累所誘發的胸痛發作次數、嚴重程度及持續時間突然加重。
2.自發性心絞痛:自發性心絞痛的特征是,胸痛發作與心肌需氧量的增加無明顯關系。與勞累性心絞痛相比,這種疼痛一般持續時間較長,病情較重,且不易為硝酸甘油緩解。未見酶變化,心電圖常出現某些暫時性ST段壓低或T波改變。自發性心絞痛可以單獨發生或與勞累性心絞痛合並存在。
自發性心絞痛患者的疼痛、發作頻率、持續時間及疼痛的程度可有不同的臨床表現。有時患者可有持續時間較長的胸痛發作,類似心肌梗塞。但沒有心電圖及酶的特征性變化。
某些自發性心絞痛患者,在發作時出現暫時性的ST段抬高,常稱為變異型心絞痛(這一心電圖表現也可稱為Prinzmetal心絞痛,但在Prinzmetal報告前已有其他作者報道描述過這一情況,所以應采用“變異型心絞痛”這一名稱。)。但在心肌梗塞早期已記錄到這一心電圖圖形時,不能應用這一名稱。
初發勞累型心絞痛、惡化型心絞痛及自發性心絞痛常統稱為“不穩定型心絞痛”。本報告則選用這些各自特異的名稱。
三、心肌梗塞
1.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的臨床診斷常根據病史、心電圖和血清酶的變化而作出。
病史:典型的病史是出現嚴重而持久的胸痛。有時病史不典型,疼痛可以輕微甚至沒有,可以主要為其它症狀。心電圖:心電圖的肯定性改變是出現異常、持久的Q波或QS波以及持續一天以上的演進性損傷電流。當心電圖出現這些肯定性變化時,僅憑心電圖即可作出診斷。另一些病例,心電圖示有不肯定改變,包括:①靜止的損傷電流。②T波對稱性倒置。③單次心電圖記錄中有一病理性Q波。④傳導障礙。
血清酶:①肯定性改變包括血清酶濃度的序列變化,或開始升高和繼後降低。這種變化,必須與特定的酶以及症狀發作和采取血樣的時間間隔相聯系。心髒特異性同功酶的升高亦認為是肯定性變化。②不肯定改變開始時濃度升高,但不伴隨後的降低,不能取得酶活力的曲線。
(1)肯定的急性心肌梗塞:如果出現肯定性的心電圖改變和/或肯定性酶變化,即可診斷為明確的急性心肌梗塞。病史可以典型或不典型(出現肯定的心電圖改變時,確診的梗塞有時可稱為穿壁性,如僅有ST-T的演變而不出現Q波或QS波,但有肯定的酶變化,則稱為非穿壁性或心內膜下梗塞。)。
(2)可能的急性心肌梗塞:當序列、不肯定的心電圖改變持續超過24小時以上,伴有或不伴有酶的不肯定性變化,均可診斷為可能的急性心肌梗塞。病史可以典型或不典型。
在急性心肌梗塞恢復期,某些患者可呈現自發性胸痛,有時可伴有心電圖改變,但無新的酶變化。其中某些病例可診斷為Dressler氏梗塞後綜合征。某些為自發性心絞痛患者,另一些則為急性心肌梗塞復發或可能有擴展。其它的診斷措施可能有助於建立確切的診斷。
2.陳舊性心肌梗塞:陳舊性心肌梗塞常根據肯定性心電圖改變,沒有急性心肌梗塞病史及酶變化而作出診斷。如果沒有遺留心電圖改變,可根據早先的典型心電圖改變或根據以往肯定性血清酶改變而診斷。
四、缺血性心髒病中的心力衰竭
缺血性心髒病可因多種原因而發生心力衰竭,它可以是急性心肌梗塞或早先心肌梗塞的並發症,或可由心絞痛發作或心律失常所誘發。在沒有以往缺血性心髒病臨床或心電圖證據的心力衰竭患者(排除其他原因),缺血性心髒病的診斷乃屬臆測性。
五、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可以是缺血性心髒病的唯一症狀。在這種情況下,除非進行冠狀動脈造影證明冠狀動脈阻塞,否則缺血性心髒病的診斷仍是臆測性的。
“梗塞前心絞痛”和“中間型冠狀動脈綜合征”這一名稱不包括在本報告內。因為根據本組意見,前者診斷是回憶診斷,又在少數病例中得到證實;而後一診斷的所有病例,均可歸屬於本報告所描述的缺血性心髒病分類中的一種。
之二:1980年第一屆全國內科學術會議心血管病專業組(於廣州)制訂
1980年中華醫學會第一屆全國內科學術會議心血管專業組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簡稱冠心病)的臨床診斷標准問題,組織了兩次討論。根據大多數代表的意見,建議目前采用世界衛生組織所通過的命名及診斷標准,以利國際交流,並對此作以下幾點說明。
一、心電圖運動試驗(包括雙倍二級梯、活動平板及蹬車試驗)有假陽性,其假陽性率的高低與所檢查對象中冠心病的患病率密切相關。同樣,休息時ST-T改變的特異性也較差。因此在一般人群中不宜單獨根據心電圖運動試驗結果或休息時心電圖ST-T政變來確診冠心病,也不應當用它們進行冠心病普查。陽性運動試驗只能供輔助診斷用,或看作是一種“易患因素”。
二、在臨床診斷中,特別是對不典型心絞痛患者,或以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為唯一表現的患者,可以結合休息心電圖或運動試驗,並參考年齡、性別、血壓、血脂、有無糖尿病等因素作出判斷。在40歲以上男性,45歲以上女性,伴有一項易患因素(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者,雖無明顯症狀,如運動試驗陽性,也可診斷為可能是冠心病。對以上情況,必要時及有條件時,還可進行超聲心動圖和放射性核素等其它檢查以協助診斷。但在冠心病的流行學調查中,不可在診斷標准中加入各項易患因素。
三、在流行學或臨床研究中,應說明各種冠心病的類型,評價中西藥物療效時,不宜選用無症狀的或可能冠心病患者。
四、關於命名,同意冠心病與缺血性心髒病可作為同義詞應用。其它名稱建議不再沿用。
之三:1979年全國中西醫結合防治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談會(於上海)修訂
一、冠心病
(一)有典型心絞痛發作和心肌梗塞,而無重度主動脈瓣狹窄、關閉不全、主動脈炎,也無冠狀動脈栓塞或心肌病的證據。
(二)男性40歲、女性45歲以上的病人,休息時心電圖有明顯心肌缺血表現,或心電圖運動試驗陽性,無其它原因(各種心髒病、植物神經功能失調、顯著貧血、阻塞性肺氣腫、服用洋地黃、電解質紊亂)可查,並有下列三項中的兩項者: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糖尿病。
二、可疑冠心病
可疑心絞痛或嚴重心律失常,無其它原因可解釋並有下列三項中兩項者:40歲以上、高膽固醇血症、休息時或運動後心電圖可疑。
三、心肌梗塞的診斷標准
(一)急性心肌梗塞:有下列三項之二,可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
1.臨床症狀典型;
2.心電圖有異常Q波及/或ST-T有符合心肌梗塞的衍變;
3.血清酶增高,符合心肌梗塞的過程者。
(二)陳舊性心肌梗塞
1.符合(1)~(7)項任何一項,可診斷為陳舊性心肌梗塞:
(1)Ⅰ、Ⅱ、V2~6Q≥0.03秒+Q/R≥1/3;
(2)Ⅰ,Ⅱ、V1~6Q≥0.04秒;
(3)aVFQ≥0.04秒+R≥3mm;
(4)ⅢQ≥0.04秒;(aVF同時有Q波);
(5)aVFQ≥0.04秒;
(6)V2~V6QS型,其右側胸導聯有R波;
(7)V1~4或V1~6全部呈QS型。
2.有肯定資料(如心電圖)證明以往患過心肌梗塞,目前雖心電圖居正常范圍,仍可診斷為陳舊性心肌梗塞。
四、心絞痛分型
(一)穩定性心絞痛:大多屬勞力性心絞痛。在三個月時間內,心絞痛誘因、次數及持續時間不變。
1.勞力型心絞痛
Ⅰ級:較日常生活重的體力活動引起心絞痛。日常活動無症狀。如平地小跑,快速或持重物上三樓、上陡坡引起心絞痛。
Ⅱ級:日常體力活動引起心絞痛。日常活動稍受限。如正常條件下步行3~4站(3~4華裡)、上三樓、上坡等引起心絞痛。
Ⅲ級:較日常生活輕的體力活動引起心絞痛。日常活動明顯受限。如正常條件下常速步行1~2站(1~2華裡)、上二樓、上坡引起心絞痛。
2.非勞力型心絞痛
(1)情緒激動性(包括精神緊張)。
(2)臥位性(包括夜間心絞痛)。
非勞力型心絞痛症狀分級:
輕度:有較典型的心絞痛發作,每次持續時間數分鐘,每周疼痛至少發作2~3次或每日發作1~3次,但疼痛不重,有時需含硝酸甘油。
中度:每天有數次較典型的心絞痛發作,每次持續數分鐘到10分鐘左右,絞痛較重,一般都需口含硝酸甘油。
(二)不穩定型心絞痛
1.進行性心絞痛:在2個月內,以勞力型為主的心絞痛其發作次數增加,時間延長。引起發作的活動量也下降。有時甚至在休息時也發作,但不符合“中間綜合征”的標准者。
2.新近的心絞痛:發生在一個月之內的心絞痛,且有進行趨勢。
3.心肌梗塞後心絞痛:發生於急性心肌梗塞後的30天之內的心絞痛。
4.中間綜合征
(1)在24小時之內反復心絞痛發作,心絞痛重、時間長,常在15分鐘以上,誘因不明,在休息時發作,硝酸甘油效果差或無效。
(2)血清酶一般正常,或稍升高(不超過正常值的50%)。
(3)心電圖上出現ST-T改變,但無異常Q波。
(三)變異型心絞痛
1.時有發作傾向,夜間或凌晨發作多見,無明確誘因。
2.發作時ST段抬高。
3.發作心絞痛較重,時間長。
說明:
1.典型心絞痛是指發作性的、位於胸骨後或在左前胸比較固定部位的縮窄性痛或明顯壓迫感。可放射到左肩、左臂、上腹部等處,多發生於體力活動、情緒激動、飽餐、受寒之時。偶可在安靜時發生。休息或用硝酸甘油在3~5分鐘內可以緩解者而言。類似的但不完全符合於此種性質的胸部疼痛,又無其它原因(如植物神經功能失調,胸部病變,縱隔、食管、胃、胸椎和頸椎病變)可解釋者,為可疑心絞痛。
2.診斷冠心病,應具體說明根據本標准的第幾條,並列舉其類型,如心絞痛、心肌梗塞、無症狀冠心病等。
3.診斷心絞痛應按上述分型標准作出診斷,如為勞力性心絞痛,應注明分級。
4.診斷心肌梗塞時,應分別注明急性或陳舊性。
5.休息時心電圖明顯心肌缺血型表現,是指在R波占優勢的導聯上有缺血型ST段下降,超過0.05mV或T波倒置超過2mm(正常不出現倒置的導聯)者而言。
6.診斷心力衰竭時,要分別注明Ⅰ、Ⅱ或Ⅲ度。
7.乳頭肌功能失調,是指40歲以後出現心尖區收縮期Ⅲ級以上雜音,經觀察雜音響度變動較大,無其它原因可解釋者。
8.嚴重心律失常,是指多源性室性早搏、並行節律、心房顫動或撲動、室性心動過速、左束支傳導阻滯、雙束支傳導阻滯、窦房傳導阻滯、頻發窦性靜止及Ⅱ、Ⅲ度房室傳導阻滯而言。
9.休息時心電圖出現下列各項中的任何一項為可疑。
(1)在R波占優勢的導聯上,有缺血型ST段下降或接近0.05mV。
(2)在R波占優勢的導聯上,有近似缺血型ST段下降,超過0.075mV。
(3)在R波占優勢的導聯上,T波平坦、切跡或雙相(正常不出現此種變化的導聯)。
(4)頻發性早搏(二聯律、三聯律或二次連發等),室上性心動過速,陣發性心房頂動,窦性心動過緩心率每分鐘40次以下,1度房室傳導阻滯,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或左束支前分支阻滯等。
五、運動試驗
(一)心電圖雙倍二級梯運動試驗
1.檢查對象,下列情況下不做試驗,不穩定性心絞痛、急性心肌梗塞、充血性心力衰竭、嚴重心律失常、重度高血壓及其它心肺疾病、休息時心電圖有明顯心肌缺血、左室肥大、左束支傳導阻滯、預激症候群、服用洋地黃、電解質紊亂等表現者。對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患者,應先作立位心電圖或過度換氣30秒後,心電圖若出現ST段下降也不宜做本試驗(因易出現假陽性)。
2.檢查方法
檢查時間:應在進餐前或飽後2小時以上。
運動量:按過去規定運動量(速率表)在每級9寸(23cm)的二級梯子上往返運動,運動時間為3分鐘(應用秒表及節拍器來控制運動時間及速率),如運動後即刻心率未達到100次/分,且結果為(一)者,應在次日將運動量增加15%,再作一次(即在原3分鐘時限內增加其登走次數的15%)。
運動前描記臥位休息時心電圖Ⅰ、Ⅱ、Ⅲ、aVR、aVL、aVF、V1、V2、V3、V4、V5、V6十二導聯,運動後立即躺下描記即刻、2分鐘、4分鐘及6分鐘,V6、V5、V4或V3、Ⅱ、Ⅰ及以R波占優勢的aVL或aVF導聯(按以上順序進行6個導聯的描記)。
3.檢查中注意事項:受檢查者如在運動中發生心絞痛應立即停止運動,躺下描記心電圖。受檢者在梯子上下往返運動轉身時,注意交替向左右轉,避免一直向同一方向轉而引起頭暈。
4.ST段移位的測量方法:以QRS波起點為基線,如遇P-R段傾斜顯著者則以P-R段向下延長。與“J”點垂直線交點“O”做一水平線為矯正後的基線。斜形向上的ST段以“J”點作為判定移位的根據。斜形向下的ST段以“J”點後0.04秒處作為判定移位的根據。
5.QX/QT間期的測量方法:X點即在ST段回升到兩個QRS波起點的連線上。Q波起點至“X”點為QX間期。
6.判斷標准
(1)運動中出現典型心絞痛或運動後心電圖改變符合下列之一者為陽性:①在R波占優勢的導聯上,運動後出現水平型或下垂型ST段下降(ST段與R波頂點垂線的交角≥90度)超過0.05mV,持續2分鐘者。如果有ST段下降者,運動後應在原有基礎上再下降0.05mV,持續2分鐘者。②在R波占優勢的導聯上,運動後出現ST段上升(弓背向上型)超過3mm者。
(2)運動後心電圖改變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為可疑陽性:①在R波占優勢的導聯上運動後出現水平型或下垂型ST段下降0.05mV或接近0.05mV及QX/QT比例≥50%,持續2分鐘者。②在R波占優勢的導聯上,運動後出現T波由直立變為倒置,持續2分鐘者。③u波倒置。④運動後出現下列任何一種心律失常:多源性心室早搏、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心房顫動或心房撲動、窦房傳導阻滯、房室傳導阻滯(Ⅰ、Ⅱ、Ⅲ度)、左束支傳導阻滯或左束分支傳導阻滯、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或室內傳導阻滯。
(二)分級運動試驗:次極量(極量)活動平板或蹬車運動試驗。
1.檢查對象:同心電圖雙倍二級梯運動試驗。
2.檢查方法
檢查時間:應在進餐前或飯後2小時以上。
運動分級:
(1)活動平板(1~7級),每級運動3分鐘。
1級、速度為:1.7公裡/小時、坡度為:10%
2級、速度為:2.5公裡/小時、坡度為:12%
3級、速度為:3.4公裡/小時、坡度為:14%
4級、速度為:4.2公裡/小時、坡度為:16%
5級、速度為:5.0公裡/小時、坡度為:18%
6級、速度為:5.5公裡/小時、坡度為:20%
7級、速度為:6.0公裡/小時、坡度為:22%
(2)蹬車1~7級,每級運動3分鐘。
男性由3OOkg·m/分開始,每級增加3OOkg·m/分。
女性由200kg·m/分開始,每級增加200kg·m/分。
3.監察導聯:采用雙極胸導聯CM5,及CC5。
CM5--一左下肢電極置於V5處,左上肢電極置於胸骨柄處(LⅡ)。
CC5--一左下肢電極置於V5處,左上肢電極置於V5R處(LⅢ)。
4.運動終點
(1)心率達到預期心率。
年齡為:25、最大心率為:200、最大心率之85%為:170
年齡為:30、最大心率為:194、最大心率之85%為:165
年齡為:35、最大心率為:188、最大心率之85%為:160
年齡為:40、最大心率為:182、最大心率之85%為:155
年齡為:45、最大心率為:175、最大心率之85%為:150
年齡為:50、最大心率為:171、最大心率之85%為:145
年齡為:55、最大心率為:165、最大心率之85%為:140
年齡為:60、最大心率為:159、最大心率之85%為:135
年齡為:65、最大心率為:153、最大心率之85%為:130
最大心率之85%約略相當於:195減年齡(年)。
(2)出現典型心絞痛。
(3)心電圖出現陽性結果。
(4)出現嚴重心律失常:室性二聯律,多源性室性早搏、落在T波上的早搏,室性心動過速等。
(5)血壓下降或劇升:較運動前收縮壓下降1OmmHg,或運動中血壓超過210mmHg。
(6)頭暈、蒼白、步態不穩。
(7)下肢無力不能繼續運動。
5.運動前描記臥位休息時心電圖Ⅰ、Ⅱ、Ⅲ、aVR、aVL、aVF、V1、V2、V3、V4、V5、V6,十二導聯及CM5、CC5導聯,再立位(或坐於蹬車座上)描記CM5、CC5導聯,運動中連續示波觀察CM5、CC5,並每3分鐘記錄CM5、CC5導聯心電圖,達到運動終點後立即(原位不動)描記CM5、CC5,隨即平臥描記即刻、2分鐘、4分鐘、6分鐘、V6、V5、V4或V3、Ⅱ、Ⅰ及以R波為主的aVL或aVL導聯(按以上順序進行6個導聯的描記)。如6分鐘心電圖仍未恢復運動前圖型,應繼續觀察,直到恢復原狀。
6.運動前測量臥位、立位(或坐位)血壓。運動開始後每3分鐘測量一次血壓。運動結束後2、4、6分鐘測量血壓,直到血壓大致恢復運動前水平。
7.應有心髒復蘇的人員及設備,充分准備,除顫器應置於檢查室內。
8.評定標准:①運動中出現典型心絞痛。②運動中及運動後心電圖出現S-T段水平或下垂型下降≥1mm,如運動前原有S-T段下降者,運動後應在原有基礎上再下降1mm。此種改變出現愈早,S-T段下降愈多,提示陽性愈明顯。③運動中血壓下降者。
實驗室檢查
一、心電圖:
1.隱匿型冠心病:靜息、動態或運動負荷試驗有心肌缺血的改變。
2.心絞痛:約半數以上患者,平靜時心電圖正常,部分患者可有輕度ST段下移及T波倒置,也可出現各種早搏、心房顫動、房室或束支傳導阻滯。運動試驗或在日常活動下連續記錄24小時心電圖,則95%以上的患者可呈現特征性缺血型圖形。
3.心肌梗死:在面向梗死區的導聯上可出現:①S-T段明顯抬高,呈弓背向上的單向曲線,有時早期出現巨大T波,②異常深而寬的Q波或QS波。③T波倒置,根據心電圖可以確定心肌梗死發生部位。
二、冠狀動脈造影:
1.隱匿型冠心病:可確定動脈病變的情況。
2.心絞痛:至少有一冠狀動脈主支有明顯狹窄,但也有少數檢查陰性。
三、放射性核素心肌顯影:心肌梗死:利用一些放射性核素進入血流後集中在梗死區或不進入梗死區的特點,進行胸前攝影或掃描,從而可以判斷梗死的部位和范圍。
四、血液:
1、心絞痛:(1)血脂及血糖:常有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增高,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也可有空腹血糖增高或糖耐量減退。
2、心肌梗死:(1)白細胞及血沉:發病一周內,白細胞可增至(10~20)*109/L(10000~20000/mm3),中性粒細胞多在75%~90%。血沉增快,持續1~3周。(2)血清酶測定: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發病6小時內出現,24小時達高峰,48~72小時消失,陽性率達92.7%。谷草轉酶(ASD)發病後6~12小時升高,24~48小時達高峰,3~6天後降至正常。乳酸脫氫酶(LDH)發病後8~12小時升高,2~3天達高峰,1~2周才恢復正常。近年來測定LDH同功酶LDHI及CPK同功酶CPK-MB,其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高,分別達到100%~99%。
鑒別診斷:
1.隱匿型冠心病應與下列疾病鑒別:
(1)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病人多表現為精神緊張和心率增快,在腎上腺素增加的患者,由於心肌氧耗量增加,心電圖可有ST段壓低或T波倒置。服心得安2小時後心電圖恢復正化。
(2)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病及其他心髒病,電解質失調、內分泌病,藥物作用等均可使ST段及T波改變,但據其它臨床表現不難排除。
2.心絞痛應與下列疾病鑒別:
(1)心髒神經官能症:本病病人常訴胸痛,但為短暫的隱痛,病人常喜歎息,胸痛部位多在左胸乳房下與主尖部位附近,但經常變動,症狀多在疲勞之後出現,而不在疲勞的當時、輕度活動反覺舒適,有時可耐受較重的體力活動而不發生胸痛或胸悶。含用硝酸甘油無效或在10多分鐘後見效。常伴有心悸、疲乏及其他神經衰弱的症狀。
(2)肌肉、骨。關節疾病:如胸肌勞損、頸椎病、胸椎病、肩關節及周圍韌帶病變、肋軟骨炎等,可表現為類似心絞痛症狀,但這些病變都有局部壓痛,疼痛常與某些姿勢及動作有關,局部體檢及調線可明確診斷。
(3)膽管和上消化道病變:如食管裂孔疝、贲門痙攣、胃炎、消化性潰瘍、膽石症、膽囊炎等。食管裂孔疝可發生於飽餐後、平臥位,坐起或行走疼痛可緩解。消化性潰瘍有與進餐時間相關的規律性,且疼痛時間較長,鹼性藥物可以緩解。膽石症及膽囊炎疼痛亦為發作性,疼痛時常輾轉不安,有局部壓痛及黃疽等表現,一般不易誤診。但要注意部分患者同時有膽管疾患和心絞痛,膽絞痛又可引起心絞痛的發作,必須仔細診斷。
3.心肌梗死應與下列疾病鑒別:
(1)心絞痛:疼痛性質與心梗相似,但發作較頻繁,每次發作歷時短,一般不超過15分鐘,發作前常有誘發因素。不伴有發熱、白細胞增加、紅細胞沉降率增快或血清心肌酶增高,心電圖無變化或有sT段壓低或抬高。
(2)急性心包炎:有胸悶胸痛、咳嗽、發熱和呼吸困難的病史,但疼痛於深吸氣時加重,不伴休克。心電圖除aVR導聯外,多數導聯有sT段呈弓背向下的抬高,無異常Q波。血清酶無明顯升高。
(3)急性肺動脈栓塞:肺動脈大塊栓塞時,常引起胸痛、氣急、休克,但有右心負荷急劇增高的表現。右心室增大,肺動脈瓣區第二心音亢進、三尖瓣區出現收縮期雜音,以及發熱及白細胞增加。心電圖示電軸右偏I導聯出現S波或原有S波加深,III導聯出現Q波和T波倒置,aVR導聯出現高R波,胸導聯過渡區向左移,右胸導聯T波倒置,與心肌梗死的心電圖表現不同。
(4)動脈夾層動瘤:亦出現劇烈胸痛,似急心肌梗塞疼痛性質,但疼痛開始即達高峰,常放射到背、肋、腹、腰及下肢。二上肢血壓及脈搏可有明顯差別,少數患者有主動脈關閉不全,可有下肢暫時性癱瘓或偏癱。X線,超聲等可測到主動脈壁夾層內的液體,可資鑒別。
(5)急腹症:急性胰腺炎、消化潰瘍穿孔、急性膽囊炎、膽石症等,病人可有上腹部疼痛及休克,可能與本病疼痛波及上腹部者相混,但急腹症多伴消化系統症狀,心電圖及血清酶測定有助於明確診斷。
現代醫學療法:
1.隱匿型冠心病采用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的各種措施,防止粥樣斑塊的加重,爭取粥樣斑塊消退和促進冠狀動脈側支循環的建立。可以選用血管擴張藥(見心絞痛)、降血脂藥如(煙酸、安妥明)、抗血小板藥(如阿斯匹林、潘生丁)等藥物治療。
2.心絞痛:
(1)發作期治療:休息及藥物治療。藥物可選用硝酸甘油,0.3~0.6mg含化,或消心痛5~10mg含化等。
(2)緩解時治療:硝酸酯類制劑:二硝酸異山梨醇,每次5~10mg,每日三次,或長效硝酸甘油制劑,每次2.5mg,每8小時一次。腎上腺素能β受體阻滯劑:可用心得安,每日三次,每次10mg,或心得安,每次20~30mg,每日3次。也可用醋丁酰心安、萘羟心安、氨酰心安等。鈣通道阻滯劑:常用制劑有維拉帕米80~160mg,每日3次,或用地爾硫卓30~90mg,每日3次,或心痛定10~20mg,每日3次。治療變異性心絞痛以鈣離子阻滯劑的療效最好。
3.心肌梗死:
(1)入院前處理:急性心梗病人病情重,死亡率高,往往在送往醫院的途中死亡,故應抓緊時間,縮短起病至住院時間。對病情嚴重的病人,發病後,亦就地治療,待病情穩定後,再轉送醫院。
(2)監護和一般治療:吸氧:最初2~3天內,應持續或間斷吸氧。監測措施:對病人心電圖、血壓和呼吸監測;密切觀察病情,為治療提供客觀依據。休息和護理:病人應完全臥床2~3周,保持環境安靜,減少探視,防止不良刺激。進食不宜過飽,食物以易消化、低脂飲食,限制鈉鹽攝入量,要給予必需的熱量和營養,保持大便通暢,但大使時不宜用力,如便秘可給予緩瀉劑。
(3)緩解疼痛:劇烈疼痛常使患者極度不安,發生休克、嚴重心律失常,甚至心髒破裂。故應盡速解除疼痛。可選用嗎啡5~10mg或度冷丁50~100mg皮下或肌肉注射,必要時1~2小時後重復一次。鎮病新30mg肌注或靜脈注射。疼痛輕者可首選罂粟鹼30~60mg肌注,亦可口服,每次30mg,每日3~4次。
(4)溶栓療法:有冠脈內溶栓和靜脈內溶栓兩種方法。靜脈內溶栓簡便易行,可作為急性心梗時溶栓的首選方法。
適應證:發病至入院時間在6小時內,胸痛持續在30分鐘以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緩解,心電圖表現相臨兩個或多個導聯ST段抬高)0.2mV、年齡<70歲、無禁忌證的病人。
禁忌證:近期內有活動性出血、做過手術或活體組織檢查、心肺復蘇不能壓迫部位的血管穿刺和外傷史、控制不滿意的高血壓,血壓26.7/14.7kPa,有中風病史、糖尿病合並視網膜病變或嚴重肝腎功能障礙。使用方法:尿激酶24小時內靜脈滴注270萬U,或先以5萬U靜脈注射,後以20~40萬U靜滴。冠脈內溶栓:鏈激酶皮膚試驗腫勝後,向阻塞的冠狀動脈一次注入鏈激酶2萬U,作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鏈激酶皮膚試驗陰性後,以75萬U加入5%葡萄糖100ml中靜注,在30分鐘內滴完,然後每小時給10萬U連續靜點24小時,如血栓溶解後用肝素50~75mg靜滴,每6小時一次,共兩天。鏈激酶皮膚試驗陰性後,向冠狀動脈一次注入鏈激酶2萬U,繼而每分鐘注入2000~5000U,共30~90分鐘。冠狀動脈再通之後,繼續每分鐘注入2000U,共30~60分鐘。如未能使冠狀動脈再通,發生急性再阻塞或動脈雖然再通但仍見有重度狹窄時,可作緊急經皮腔內冠狀動脈成形術。另外可選用尿激酶、組織型纖維蛋白溶酶原激活劑等。溶栓期間應該監測心電圖,每15分鐘記錄全導聯心電圖,同時測定動脈血壓和冠脈內壓力及出凝血時間,注意胸痛緩解等冠脈再通指征。
(5)心律失常的治療: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有主張在心肌梗死發病後立即肌肉注射利多卡因200~250mg,預防發生室性心律失常。頻繁的室性過早搏動或室性心動過速,宜用利多卡因50~100mg靜脈注射(如無效,5~10分鐘後可重復給藥),控制後用利多卡因靜脈滴注,每分鐘1~3mg維持(用利多卡因100mg加入5%葡萄糖液100ml中滴注,1~3ml/分)。病情穩定後可考慮改用口服慢心律150~200mg,每6小時一次維持。對房室傳導阻滯、緩慢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動過速者,可參考心律失常的治療。休克者,參見休克治療。
(6)減輕心肌缺血損傷和縮小梗死范圍的藥物:β受體阻滯劑,有防止交感神經興奮、減慢心率、減少心髒作功,降低心肌耗氧量,從而減少心肌損傷的作用。但對心衰和心動過緩者忌用。硝普鈉、硝酸甘油等血管擴張藥可減輕心髒前、後負荷,從而減少心肌缺血損傷。透明質酸酶可增加毛細血管通透性,促進重要底物向缺血區遞送,從而既改善心肌營養供應,又促進損傷性代謝產物的清除。極化液療法,能改善缺血區的無氧代謝,糾正心肌缺血後鉀的丟失,降低細胞內游離脂肪酸,增加心肌缺血區的能量儲備。
高血壓在人生各個年齡段均可出現,但老年人患高血壓者最多。一般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患高血壓的概率逐漸增大。為什麼老年人
概 述 心髒的過早搏動簡稱為早搏,我們最常見的就是心律失常,過早搏動按部位可分為窦性、房性、房室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