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著,走著,突然感覺腳痛,可別輕忽,若同時出現跛行的現象,可能是“冷酷殺手”周邊動脈阻塞症來找茬,代表下肢動脈阻塞,肌肉已出現缺氧現象,嚴重時可能需截肢才能保命!醫師提醒,冬天氣溫下降,易造成周邊血管收縮,導致病症急速惡化,高危險族群應對典型症狀“間歇性跛行”提高警覺,及早預防和就醫診斷。
1名60歲男性患者走路腳痛已持續一段時間,原以為是退化性關節炎不以為意,但後來走路變得一瘸一瘸的,須休息一下才會改善症狀,就醫檢查才發現這位病患除腳痛外,還有合併下肢冰冷、發紫等現象,足部潰瘍的傷口經久不癒,確診為下肢動脈阻塞,還好及時治療,才避免掉傷口惡化,甚至截肢的命運。
間歇性跛行!周邊動脈阻塞亮警訊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腎髒科醫師楊為舜表示,多數民眾都知道心髒血管阻塞會造成心肌梗塞,腦血管阻塞會造成中風,但是卻很少人知道血管阻塞的風險不侷限於心髒或大腦。如果血管阻塞發生在肢體就叫做“周邊動脈阻塞症”,且通常下肢發生的風險又高於上肢。
周邊動脈阻塞症在初期症狀不明顯,通常表現為間歇性跛行,即當患者行走一段距離後,因下肢動脈阻塞導致肌肉缺氧加劇而疼痛,必須稍事休息才能緩解再度行走,然而,年長者常因其他原因如膝蓋退化性關節炎、中風等導致不良於行,因而對間歇性跛行不以為意,而忽略了周邊動脈阻塞症的早期症狀,也可能導致周邊動脈阻塞症急性發作時延誤就醫或診斷。
周邊動脈阻塞症急性發作組織壞死恐引發敗血症
周邊動脈阻塞症的急性發作,代表下肢動脈已阻塞到達完全不通的地步,此時肢體的肌肉組織會開始缺血而壞死,受影響的區域會先發白、冰冷和疼痛,可能同時合併有麻木及感覺異常,此時若無即時介入打通血管,則組織會開始轉為深紫色甚至合並水泡或血泡,最後完全壞死變為黑色,壞死的肢體如腳趾甚至會自動脫落。壞死的組織常引發發炎反應,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感染、敗血性休克,必須截肢以保命。
更有甚者,由於造成周邊動脈阻塞症的危險因子多為全身性的疾病,因此患者常有不只一處血管阻塞,臨床甚至有周邊動脈阻塞症和心肌梗塞,或缺血性腸壞死同時發作的案例,增加治療的困難度和風險,不可不慎!
平日多運動有助及早揪出病灶
楊為舜醫師提醒,預防周邊動脈阻塞症,遠比疾病發作後再緊急處理來得重要,除了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脂症患者要謹慎控制三高之外,戒淤也很重要,因為瘾君子發生周邊動脈阻塞症的機會是不抽淤者的3至17倍。平時多運動,可預防血管硬化,也比較有機會察覺周邊動脈阻塞症的初期症狀。
另外,已是高風險的族群如洗腎患者,冬天應注意末梢保暖,避免血管過度收縮,平時也應注意飲食,控制血鈣和血磷,以免鈣磷沉澱在血管內造成血管鈣化和狹窄,加重動脈阻塞的程度。若肢體冰冷加劇,合併有疼痛、久不癒合的傷口時即要注意,應盡早至心髒血管科門診就醫治療。
醫療保健:裝心律調節器使用手機須離15公分 有不可逆的心律變慢患者可能會選擇安裝心律調節器,須遠離高伏特電壓變電箱、電
一、心律失常飲食禁忌 1、禁用刺激心髒及血管的物質,如煙酒、濃茶、咖啡及辛辣調味品。慎食脹氣的食物,如生蘿卜、生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