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體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病人主要表現為下肢的各種缺血症狀。初起時感覺足發冷,皮膚溫度降低,隨著病情加重,以上症狀更明顯,並出現特征性症狀——間歇性跛行、靜息痛,甚至在睡覺中痛醒,或抱膝而坐,徹夜難眠。
患足皮膚顏色蒼白或紫绀,嚴重者出現足趾發黑潰破壞死,下肢的足背動脈、胫後動脈、腘動脈、股動脈的搏動減弱或消失,腹股溝處的股動脈或臍周的腹主動脈處聽診可聞及血管雜音,患足抬高蒼白試驗呈陽性。 在發病過程中可伴有出現足腿部皮膚營養障礙、麻木燒灼感、肌肉萎縮以及膝關節屈曲攣縮等情況。 病人大都同時伴有全身性動脈硬化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病,眼底動脈硬化等病症。 多普勒超聲血管檢查,可發現動脈血管壁增厚,內膜粗糙,大、中動脈廣泛性硬化斑塊回聲,彩色血流充盈缺損、變細,遠端小動脈血流減慢,呈單相血流頻譜等改變,踝動脈壓≤50毫米汞柱,踝/肱指數<1。CT、磁共振或動脈造影能直觀地顯示出,動脈多節段的狹窄、閉塞的。 間歇性跛行典型症狀是肌肉疼痛、痙攣及疲乏無力,被迫停止活動。當病人在一定速度下行走相當路程時,即在下肢的一組肌肉(最常見者為小腿部)因血液供應不足,而引起缺氧反應,產生一種緊張、痙攣痛或劇痛,以致不能行走,迫使病人需要站立或休息1-5分鐘後,疼痛才可消失。如再行走一段路程,疼痛又復出現。行走速度相等。間歇性跛行距離亦常相同(200—500m)。通常在病開始時,一側肢體先有症狀,嗣後或累及健側。間歇行跛行位置,有時有助於確定阻塞性病變的水平。小腿負荷最重,最早出現症狀,爾後相應肌組也出現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