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腦卒中,多數人想到的是嘴歪臉斜、肢體癱瘓等症狀,可事實上,腦卒中會有各種各樣的“花樣”,突然“犯糊塗”,也可能是其中的一種表現。
陳老爺子雖然年過七旬,可身體一向很好,買菜做飯手腳也很麻利,鄰居們都很羨慕他。有一天,他外出買菜後迷失了方向,半天沒回家。家人到處尋找,終於在附近的一個小巷子找到了他。可這時的陳老爺子面部表情呆板,好像是變了一個人似的,連兒女都認不出來了。家人連忙送他到醫院,檢查發現,他的左側頸內動脈嚴重狹窄,頭部CT有多發的腔隙性梗死,是典型的缺血性腦卒中。
二炮總醫院副院長、全軍腦卒中醫療救治研究中心主任姜衛劍教授告訴記者,這位患者的情況是由於年齡較大、加上平時沒有控制好高血壓,引起頸內動脈粥樣硬化,導致頸內動脈狹窄,進而引起大腦供血不足所致。
對很多老年人來說,頸內動脈狹窄進展較為緩慢,其他的血管分支可以進行部分代償,使大腦供血保持在低水平的平衡狀態。因此,患者並不會出現明顯的腦供血不足症狀,或者僅表現為輕微的智力下降、記憶力減退,情感淡漠等。這種狀況可以長時間持續,甚至數年不變,身邊的家人都難以察覺。當血管因為某些刺激使狹窄程度突然加重,比如出現新鮮血栓或血壓突然降低等,大腦的供血平衡被打破。此時,原本處在缺血缺氧“瀕死”狀態的腦細胞就會不堪一擊。特別是負責認知功能的額葉細胞,最容易受到影響,出現犯糊塗、認不清人等認知功能下降的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緩慢的動脈粥樣硬化早期可以沒有明顯臨床症狀,患者本人、家人甚至醫生都容易忽視。因此,早期發現、早期干預是控制的關鍵。如果感覺身邊的老年人,特別是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的“三高”患者有任何“反常”行為,包括記憶減退、情緒波動大、性格改變、失眠多夢、手腳麻木等,就要引起重視,必要時到醫院及時排查。
定期頸動脈彩超檢查,是早期發現動脈硬化的主要手段。年齡超過35歲的人,特別是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胺酸等危險因素的人,即使沒有臨床症狀,也要定期做頸動脈彩超檢查,以便早期發現硬化斑塊。對有輕微臨床症狀的人更要及時就診,規范用藥,爭取讓硬化斑塊不再繼續發展或者盡量逆轉,減少腦卒中、心肌梗死等意外的發生。
(實習編輯:梁慧儀)
概 述 我家二爸最近深受深靜脈血栓這種疾病的困擾,其實這種疾病就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靜脈內凝結,其
腦中風原因都有什麼,很多人以為腦中風在中老年人群中發病率比較高,因此忽視了對自身健康的關注,但是這種疾病在近幾年內呈低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