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是由多個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這些因素被稱為危險因素(riskfactors)。危險因素共分為3類:①主要的獨立危險因素,如吸煙、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和肥胖等;②新顯現的危險因素,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③潛在的危險因素,如年齡、性別等。其中,血脂異常、高血壓和糖尿病是最早公認的重要危險因素。
研究者在動脈粥樣硬化發病機制方面提出了許多學說,如脂質浸潤學說、炎症學說、氧化學說、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學說以及平滑肌細胞克隆學說等。1973年,Rusell提出“損傷—反應”學說,隨著近些年新資料的不斷出現,該學說也不斷被修改,此學說的內容涵蓋了上述3種學說中的一些論點,認為各種危險因素最終都會損傷動脈內皮,而粥樣斑塊的形成是動脈對內皮損傷做出反應的結果。此學說的核心包括:①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等危險因素損傷動脈內皮細胞,使內皮細胞功能發生障礙,引起內皮細胞通透性增加、白細胞黏附等;②富含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在血管壁蓄積;③LDL經活性氧簇(ROS)氧化修飾為氧化修飾低密度脂蛋白(ox-LDL),ox-LDL更容易被巨噬細胞識別並吞噬形成泡沫細胞,同時平滑肌移行,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④不穩定斑塊發生破裂;⑤血小板黏附活化,形成血栓,觸發臨床急性缺血事件。
因此,針對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以及臨床事件發生的3個中心環節,采取相應的抗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干預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臨床急性事件的發生風險。
普羅布考(Probucol)——抗脂質過氧化,穩定斑塊
1983年,美國國家科學院DanielSteinberg提出了動脈粥樣硬化脂質氧化學說,認為與天然LDL相比,ox-LDL更容易被巨噬細胞識別並吞噬形成泡沫細胞,從而奠定了ox-LDL在動脈粥樣硬化發生過程中的中心地位。此外,近年來的研究結果顯示,ox-LDL能夠刺激內皮細胞多種炎性因子和黏附分子的表達,誘導單核細胞黏附和遷移進入動脈內膜並轉化為巨噬細胞;誘導平滑肌細胞增生、移行,促進血小板黏附、聚集、血栓形成;抑制一氧化氮(NO)釋放,促進血管收縮;加劇動脈粥樣硬化的炎症反應等。更重要的是,ox-LDL還能增加影響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的重要生物酶——基質金屬蛋白酶(MMP)的水平與促進其活性的增高,從而觸發斑塊破裂與急性臨床事件的發生。因此可以說,ox-LDL貫穿了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發展與破裂的整個過程,而抗氧化治療已逐漸成為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一種臨床新途徑。
既往的研究證實,抗氧化劑普羅布考可使WHHL家兔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內泡沫細胞及壞死細胞的數量減少,從而發揮其抗炎作用,並使斑塊更加穩定。
日本福岡動脈粥樣硬化研究(FukuokaAtherosclerosisTrial,FAST)評價了普羅布考對246例無症狀高膽固醇血症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該研究結果表明,82例無症狀高膽固醇血症患者服用普羅布考(500mg/d)2年,與單純采用飲食控制組的患者相比,其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增加的程度顯著下降。此外,普羅布考組的頸動脈事件亦顯著減少,提示其有穩定斑塊的作用。
在第68屆日本循環年會上發表的研究表明,普羅布考500mg/d除了可以減小斑塊體積和增加動脈管腔內容量外,還能顯著增強斑塊血管內超聲(IVUS)的回聲強度(30%,P<0.05)。該結果表明,斑塊的脂質池減少,纖維帽加厚,即斑塊變得更加穩定,不易破裂。而且普羅布考與阿托伐他汀10mg/d聯用可增強斑塊的IVUS回聲強度達90%。
此外,普羅布考還可以抑制經皮冠脈介入治療(PCI)後由於球囊擴張和支架置入引起的血管重塑,從而防止動脈成形術後的管腔縮窄,防止再狹窄的發生。
抗血小板治療(Anti-thrombosis)——預防血栓形成,減少臨床事件
臨床數據顯示,70%~80%的動脈粥樣硬化性臨床事件是由於在斑塊破裂基礎上形成血栓而引起的。腦動脈粥樣硬化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藥物治療,一方面可以輔助治療動脈粥樣硬化,更為重要的是可以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基礎上發生的缺血事件。
未來幾十年是防治血栓疾病以及減少心血管死亡的關鍵時期。WHO指南指出,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范圍應涵蓋所有人群和高危人群。對於非心源性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或缺血性卒中的患者,抗血小板治療可以減少卒中事件11%~15%,減少心肌梗死和心源性死亡事件15%~22%。
(實習編輯:陳金梅)
從大腦的工作過程可以看出,大腦的活動可以形象地描述為多個神經細胞和祌經纖維組成了大腦中的網絡,而大腦的活
如果只在這兩種降壓藥物中選一種還是選用沙坦類比較好,因為普利類會造成干咳等副作用。 高血壓患者用藥的幾個誤區 不按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