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每年有35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每10秒即有1人因此喪生;目前我國心肌梗死患病人數約250萬,每年新發患者至少50萬……
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佳治療是在一定的時間窗口內(一般為發病12小時以內)行急診介入治療(醫學上稱為直接PCI)。在歐美發達國家,急診介入治療的比率可高達80%以上。然而,在我國,即使在有介入條件的醫院,急診介入治療的比率也僅約30%。若按每年50萬例新發心肌梗死推算,全社會僅有5%的患者接受了急診介入治療。
急診介入治療越早越好!時間就是心肌,時間就是生命!然而,我國從患者達到醫院至球囊擴張開通血管的時間(即門-球時間或D2B)普遍超過120分鐘,而法國僅約為30分鐘。目前,歐美指南一致要求,D2B時間應控制在60分鐘以內,總缺血時間(從初次醫學接觸到血管開通)應控制在120分鐘以內。心肌梗死急救,我們比世界足足慢了60多分鐘……
2015年6月23日,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與心在線共同舉辦的“心學院·媒體體驗營”第一期活動,走進“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急診危重症中心”,聶紹平主任以一連串觸目驚心的數字為參會的40余位媒體記者上了生動的一課。
急性心梗救治5大挑戰
在2001到2011年的10年間,心肌梗死住院人數翻了5倍,但院內死亡率卻沒有改變。與之相對的是,北京市急性冠心病事件院外死亡人數是院內死亡人數的2.61倍,占總急性冠心病死亡的72.28%,25-45歲急性冠心病院前死亡占總死亡的95%,其中64.8%發生在家中。這兩項調查數據無疑說明了,當患者突發急性心梗時急救的重要性。
目前,歐美指南均要求從初次醫學接觸到血管開通時間應控制在120分鐘以內,門-球時間不超過60分鐘。但是,我國門球時間普遍超過120分鐘,“與歐美相比,我們至少慢了60分鐘。”
聶教授進一步分析說,目前,中國心梗急救面臨五大挑戰:
一、患者就診延遲。心肌梗死死亡七成以上發生於院前,導致患者就診延遲的可能原因如下——糾結於醫療保險的覆蓋問題;沒有快速識別疾病;糖尿病患者,血管病變嚴重;嘗試自行治療,耽誤了就診;地理位置偏僻,轉運慢;患者為女性,症狀不典型;不願打擾別人請求援助等。
二、急救體系尚待健全。中國僅有1/4的患者通過急救醫療系統(EMS)轉運,增加轉運途中風險。另外,現有指南一致認為,急性心肌梗死應選擇有直接PCI或急診介入治療能力的醫院首診,即便到達沒有急診介入能力的醫院,也應盡快轉診到有急診介入能力的醫院。然而,很多自行轉運的患者多選擇就近醫院,僅1/5根據急救資質選擇醫院。首診醫院選擇不當也是導致系統延誤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早期再灌注治療的比率較低。在中國,心梗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療的比率僅占5成,但在歐洲發達國家(如英國、荷蘭、芬蘭等),全社會心肌梗死早期再灌注治療率都在80%以上,心肌梗死院內再灌注治療率甚至達到100%。
四、院內再灌注治療時間普遍不達標。僅有7%的溶栓患者能達到從入院到溶栓開始時間(D2N)≤30分鐘,僅有22%的直接PCI患者能達到從入院到球囊擴張時間(D2B)≤90分鐘。
五、PCI中心設施、團隊和服務模式。
面對上述五大挑戰,聶主任認為,歐美發達國家救治模式和理念的變化值得我們借鑒,即轉運模式從就近轉運變為優先轉運;救治模式從藥物治療變為早期介入;救治體系由單一科室向胸痛中心轉化;救治時間的衡量標准由門-球時間變為總缺血時間。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提高,飲食習慣的變化。原來的一些俗稱富貴病的病症都在普通人群中發生,並且呈現越來越年輕化,高血壓就是其中
心衰(心力衰竭)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造成心髒的肌肉不能有效地將血液從心髒排出,而引起全身各個器官的缺血、淤血以及器官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