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臨床資料
2005年齊齊哈爾某醫院收治的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齡10~42歲,平均26歲。12例中10例有先天性心髒病病史,2例有風濕性心髒病病史。9例有近期上呼吸道感染過程,3例有慢性泌尿道感染過程。 2治療與護理 (1)及時抽取血培養:血培養陽性對感染性心內膜炎具有決定性診斷價值,同時應做抗生素敏感試驗,因而在抗生素應用前24h內應采集4~6次血標本,為提高陽性率,取血時間以寒戰、體溫驟升時為宜,每次取靜脈血約10~15ml,且需常規做需氧及厭氧菌培養,必要時做真菌培養。(2)感染性心內膜炎合並高熱、心力衰竭、嚴重心律失常及嚴重貧血者應臥床休息,以減少心肌耗氧量、減輕心髒負擔、減少栓塞機會,護士應協助做好生活護理。(3)長期高熱、貧血使機體營養代謝加快,抵抗力下降,因此,宜選用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飲食,對心功能不全者,應予低鹽飲食。(4)加強口腔護理、防止感染。高熱時唾液分泌減少,口腔內食物殘渣發酵,易引起口腔感染,此外由於長期大量應用抗生素,極易發生口腔真菌感染。因此,應囑患者飯前飯後漱口,重症患者每日口腔護理2次。(5)靜脈應用抗生素時應於用前臨時配制,避免在室溫下放置時間過長,使效價降低。此外應注意觀察大劑量抗生素治療時產生的不良反應。如大劑量靜脈滴注青霉素鉀鹽時,應警惕高鉀血症的發生,定期復查血鉀濃度。同時應避免靜脈推注,以防腦脊液內濃度過高而發生神經毒性反應如肌陣攣、反向亢進、驚厥和昏迷等,應將青霉素溶於100ml生理鹽水中,在30~60min內均勻靜脈滴入,可減少上述不良反應發生。(6)注意體溫變化。每日測體溫4次。(7)注意患者有無呼吸困難、端坐呼吸、發绀、心悸及下肢水腫等症狀,一旦出現,應通知醫生,及時處理,詳見心力衰竭的治療和護理。(8)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加強翻身,防止褥瘡。(9)保持大便通暢,適當增加飲食中含粗纖維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便秘時可給予緩瀉劑同時應囑患者勿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脫落,引起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