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變雖以心肌為主,但心包、心內膜也可受累。本病可見於個年齡組,兒童更高。病毒性心肌炎是兒童和青少年猝死的原因之一。
近來全國各地報道的小兒病毒性的病例有所上升,但重症病例較少,大多數為輕型病例。因病毒性的病情輕重懸殊,輕者症狀不明顯,重者如治療不及時甚至會發生死亡,家長特別害怕孩子得“病毒性心肌炎”,隨之產生了一些不必要的擔憂和恐慌。那麼,對於病毒性心肌炎有哪些認識和診斷誤區呢?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與非病毒性心肌炎混淆 (1)白喉所致中毒性心肌炎此類心肌炎患兒易發生房室傳導阻滯、束支阻滯和早搏,心力衰竭出現快,且易致心源性休克。可根據流行病學對本病做出診斷和鑒別診斷。近年來,由於三聯疫苗的廣泛應用,白喉的發病率已大大降低,因而由白喉所致的心肌炎已甚為少見。 (2)落矶山斑熱(RMSF)由立克次體感染所致,主要發生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中美洲和南非。其臨床特征為頭痛、發熱和皮疹三聯征。RMSF由蜱傳播,可由立克次體血管炎及血栓引起心肌炎、中樞神經系統損害、腎功能障礙、血管性虛脫、肺水腫及手足指趾壞疽。實驗室檢查可有血小板減少、血鈉低。免疫組織學檢查發現立克次體,或由PCR方法發現在血流中有立克次體核酸序列,即可確診RMSF。 2、得了病毒性心肌炎的孩子以後會發展成為慢性心肌炎患者 如果醫院已經通過全面的檢查明確了孩子的診斷,應了解孩子的病情輕、重程度。從全國性的大批病人的長期隨訪資料表明,一般經過2~6年的隨訪,小兒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60%經數周或6個月內治療即痊愈,不到40%經數年後痊愈或好轉。 3、與風濕性心肌炎混淆 風濕性心肌炎患者除具有心前區不適、心悸、胸悶、胸痛甚至呼吸困難外,其主要表現有心髒炎、多發性關節炎、舞蹈症、環形紅斑、皮下小結、發熱。抗“O”可增高,血沉增快,血清C3補體增高,鏈球菌抗原實驗陽性。 4、與川崎病混淆 本病又稱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征。其病因尚不清楚,主要累及皮膚、粘膜和淋巴結,多見於5歲以內嬰幼兒。其臨床表現為發熱(多為高熱,持續5天以上,抗生素治療無效),皮疹,結合膜炎,口唇紅斑干裂,口腔粘膜炎症,非化膿性淋巴結炎。10%~40%患兒心髒受累,主要是冠狀動脈炎,可有心肌缺血、心肌梗塞或動脈瘤破裂致猝死。本病累及心髒時需與心肌炎相鑒別。但心肌炎通常無持續發熱,也不會累及皮膚粘膜和淋巴結,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超聲心動圖檢查有時可發現冠狀動脈擴張和動脈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