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脈心血管病網 >> 心血管百科 >> 疾病病因 >> 脊髓損傷後體位性低血壓的治療

脊髓損傷後體位性低血壓的治療

  由於脊髓損傷後體位性低血壓的機制尚未完全明確,所以雖然治療的種類很多,但無特效的治療方法。目前體位性低血壓的治療主要以改善患者的功能狀況為目的,而不是單純強調將血壓升高到某一特定標准。治療的方法分為藥物治療以及非藥物治療兩種。

  一、非藥物治療:臨床多首先選用非藥物治療。目前大家認可的常用的治療方法有斜床站立訓練、腹帶和彈力襪、手法治療等。

  1、斜床站立訓練:斜床站立訓練是一種漸進性體位性刺激方法,通過不斷增加患者可以耐受的斜床傾斜水平直到直立位。該方法目前已廣泛地應用於體位性低血壓的治療中並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其原理可能與斜床站立訓練可以上調下丘腦血管緊張素n(ANGl)、血管緊張素轉換酶(ACE)蛋白表達有關。

  動物實驗還發現,在斜床站立訓練時加用生脈飲可縮短療程。最新的斜床是結合了生物電反饋的起立床,它應用了自動訓練程序,包括3個閉合的生物反饋環路,可以檢測患者的生理信號和暈厥前症狀的反饋,從而自動調整傾斜的角度。實驗表明,這種新的生物反饋起立床可以比傳統的訓練床提供更高的耐受量,更快、更安全的訓練〔leJ。

  2、腹帶和高質量長腿彈力襪:這是一種最簡便的方法,它很少受到條件的限制,容易推廣。但要注意佩戴的部位,腹帶必須位於肋緣以下和腹股溝以上,彈力襪必須長至大腿上部。

脊髓損傷後體位性低血壓的治療

  3、手法治療:該方法只能短暫改善低血壓症狀,一旦停止治療,很多患者將會又出現低血壓症狀。它的原理主要是利用自下而上的向心性按摩,促進下肢的靜脈血流的回流,增加患者的回心血量,從而改善患者的腦部的血流供應。

  臨床工作中發現,許多患有體位性低血壓的患者,在完成滾筒訓練後,再行斜床站立訓練,比直接進行斜床站立訓練的患者可以耐受更長時間和更高的角度。其原因可能與滾筒訓練時患者軀干的前屈、後傾的活動使腹壓增加,從而使回心血量增多有關。當然,對於滾筒訓練是否能成為體位性低血壓的另一項治療方法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證實。

  二、藥物治療:當非藥物治療不能緩解體位性低血壓的症狀時,應該加用藥物治療。其原則也是以改善症狀為主。

  1、氟氫可的松:它是一種鹽皮質激素,可以引起鈉水貯留和擴大血管內容量。有研究表明,它可能是通過提高a-腎上腺素受體的敏感性而改善血壓。它的副作用包括低鉀血症,水腫。

  2、鹽酸米多君-管通:臨床上比較常用的而且療效較肯定。它在體內轉化成脫甘氨酸米多君,脫甘氨酸米多君是a1-受體激動劑,通過激活動脈和靜脈脈管系統的a-腎上腺素受體,使血管收縮,從而使血壓升高。對31例有體位性低血壓高位脊髓損傷患者的研究發現,服用鹽酸米多君2周後能提高體位性低血壓患者的血壓。通過臨床觀察發現,5mg/次,3次/d,對大部分高位脊髓損傷患者是有效的。但必須測量臥位血壓1次/d,以防出現高血壓。

  使用時應注意劑量的個體化及副作用,長期療效需進一步觀察。由於脊髓損傷後體位性低血壓通常在晨起時最嚴重,因此,建議在患者起床前lh服用首劑藥物,第3劑藥物在下午4:0左右服用,一般不會引起夜間的臥位性高血壓。本藥還可使膀胧內括約肌張力增高,導致排尿延遲。禁忌症包括嚴重心髒病、高血壓、腎功能不全、前列腺增生伴殘余尿、尿漪留。不良反應:高血壓、胃腸道不適、視物模糊、頭痛、眩暈、痰癢、尿儲留及皮疹等。

  3、甲硫阿美铵:在日本,甲硫阿美胺是用於治療體位性低血壓最常見的藥物之一。它可以抑制單胺氧化酶的活性,提高去甲腎上腺素的活性,從而提高血壓。它的特點是可以選擇性用於無症狀的體位性低血壓的患者。

  4、可樂定:可樂定是一種有中樞性降壓作用的a2一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可以用來改善一些脊髓損傷患者的體位性低血壓症狀。但是它會引起患有壓力感受器功能紊亂的患者血壓的進一步降低。副作用包括:鎮靜、口干、精神改變、高血壓。

  5、吲哚美辛:吲哚美辛可以通過增加血管反射性的收縮,從而增加體位性低血壓患者的血壓。它可能是通過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來達到增加血壓的作用。副作用包括:消化不良、頭痛、各型皮疹、哮喘等。

  值得一提的是祖國傳統中醫對體位性低血壓的治療。臨床應應用生脈飲和補中益氣丸等中藥治療脊髓損傷後體位性低血壓取得了很好的療效,但仍需進一步經對照實驗證實。

  (實習編輯:黃翠君)

熱門文章
【健康】中青年心梗,要警惕這些先兆!

   名人的死會引起社會較高的關注度。這幾年來,時有年輕精英死於心梗的新聞爆出。早在2014年,正處於上升期的

心力衰竭診斷標准是什麼?

心力衰竭的診斷標准:  (1)主要條件:  ①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和(或)睡眠憋醒。  ②頸靜脈怒張或搏動增強。  ③肺部

心血管疾病治療 心血管疾病護理 高血壓問答 冠心病問答 心肌梗塞

Copyright © 脈脈心血管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