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學角度來說,中風是腦血管病,分為出血性腦中風和缺血性腦中風,受天氣影響,前者一般在冬季高發,而缺血性腦中風是夏天常見的中風反應。
專家提醒,冬季是腦中風高發季節,有高血壓、高血脂症、糖尿病以及家族病史的老人尤其要當心一旦發現病人有腦中風征兆,要盡快送院。患者如果倒地昏迷,家屬千萬不能搖晃患者進入冬季以來,由於氣溫驟降,各大醫院腦中風患者驟增。 專家介紹,這段時間以來,醫院收治的腦中風患者增了四成,每天都有10多個,其中70%為缺血性腦中風。在這些患者中,99%因為送院不及時,導致錯過最佳溶栓時間,出現偏癱失語等後遺症。專家提醒,冬季是腦中風高發季節,有高血壓、高血脂症、糖尿病以及家族病史的老人尤其要當心,如果出現頻打哈欠、流口水、視物不清或手腳麻痺,可能是腦中風先兆,一定要立刻撥打120送院治療。如果腦中風病人已經倒地昏迷,在等待120急救車到來時,切忌搖晃病人,也別在其頭下墊枕頭。 天氣太冷太熱都易腦中風 “以前腦中風患者多為六七十歲的老人,現在有些40多歲的中年人也出現腦中風。”潘小平說,不久前,一位40出頭的工程師上班時突然出現身體麻痺,手腳無力,本來正在操作電腦,連鼠標都拿不住,想張嘴說話,發現話也說不清。幸好當時是在辦公室,同事連忙撥打120,很快送到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醫生進行緊急檢查,確診為缺血性腦中風,馬上進行靜脈溶栓,不久顱內梗阻血管重新通暢,沒有任何後遺症。 潘小平指出,腦中風一年有兩個高發期,一是夏天天氣炎熱的時候,一是冬季天氣寒冷的時候。天氣太熱身體會大量出汗,如果水分補充不及時,很容易出現血糖黏稠,容易造成血管堵塞,出現腦中風。天氣冷的時候,人體交感神經容易興奮,導致血管收縮,血管通道狹窄,如果動脈粥樣斑塊破裂脫落,也容易堵住血管造成腦梗塞。很多腦中風發生在凌晨時分,因為此時血壓較高,更容易出現腦梗塞。 中風三小時內搶救無後遺症 很多人都知道,心肌梗塞和腦梗塞一樣,發作後致死致殘率很高。但是,發生心肌梗塞時往往伴有劇烈胸悶胸痛,人們會更重視,就醫也會更積極。而腦梗塞發作時,沒有劇烈的疼痛,容易被忽略。潘小平說,腦中風發作時,往往伴隨偏盲、一過性失明、一過性肢體麻木、手腳無力、口眼歪斜、言語不清,嚴重時會突然昏迷,不省人事。出現這些症狀時,很多老人家不以為然,覺得自己年紀大了,手腳無力是正常的反應,還有的一開始有些慌張,但過了一會兒有所好轉,就以為沒事了。等到子女下班回家,發現不對勁,把老人家送到醫院時,早就過了6小時最佳搶救時間,因缺血而受損的腦細胞再也無法恢復,最終造成偏癱等殘疾。 腦梗阻發生時,腦部供血受阻,一部分腦組織會缺血缺氧。如果在3小時內疏通血管,這部分腦細胞可完全恢復,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症。如果在6小時內疏通血管,缺血血管附近的半暗帶可大部分恢復,會大大降低出現後遺症的概率。可是,很多人是在中風8小時後甚至第二天才送院治療,完全失去搶救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