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疼痛:
是急性心肌梗塞中最先出現和最突出的症狀,典型的部位為胸骨後直到咽部或在心前區,向左肩、左臂放射。疼痛有時在上腹部或劍突處,同時胸骨下段後部常憋悶不適,或伴有惡心、嘔吐,常見於下壁心肌梗死。不典型部位有右胸、下颌、頸部、牙齒、罕見頭部、下肢大腿甚至腳趾疼痛。疼痛性質為絞搾樣或壓迫性疼痛,或為緊縮感、燒灼樣疼痛,常伴有煩躁不安、出汗、恐懼,或有瀕死感。持續時間常大於30min,甚至長達10余小時,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一般不能緩解。少數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無疼痛,而是以心功能不全、休克、猝死及心律失常等為首發症狀。無疼痛症狀也可見於以下情況:①伴有糖尿病的病人;②老年人;③手術麻醉恢復後發作急性心肌梗塞者;④伴有腦血管病的病人;⑤脫水、酸中毒的病人。 (2)全身症狀: 主要是發熱,伴有心動過速、白細胞增高和紅細胞沉降率增快等,由於壞死物質吸收所引起。一般在疼痛發生後24~48h出現,程度與梗死范圍常呈正相關,體溫一般在38℃上下,很少超過39℃,持續1周左右。 (3)胃腸道症狀: 疼痛劇烈時常伴有頻繁的惡心、嘔吐和上腹脹痛,與迷走神經受壞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組織灌注不足等有關。腸脹氣亦不少見。重症者可發生呃逆。 (4)心律失常: 見於75%~95%的病人,多發生在起病1~2周內,而以24h內最多見,可伴乏力、頭暈、昏厥等症狀。室性心律失常最為多見,尤其是室性過早搏動,若室性過早搏動頻發(5次/min以上),成對出現或呈短陣室性心動過速,多源性或落在前一心搏的易損期(RonT)時,常預示即將發生室性心動過速或心室顫動。一些病人發病即為心室顫動,可引起心源性猝死。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也時有發生。各種程度的房室傳導阻滯和束支傳導阻滯也較多見,嚴重者可為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室上性心律失常則較少見,多發生在心力衰竭者中。前壁心肌梗塞易發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塞易發生房室傳導阻滯;前壁心肌梗死若發生房室傳導阻滯時,說明梗死范圍廣泛,且常伴有休克或心力衰竭,故情況嚴重,預後較差。 (5)低血壓和休克: 疼痛期中常見血壓下降,若無微循環衰竭的表現僅能稱之為低血壓狀態。如疼痛緩解而收縮壓仍低於80mmHg,病人煩躁不安、面色蒼白、皮膚濕冷、脈細而快、大汗淋漓、尿量減少(<20ml/h)、神志遲鈍、甚至昏厥者則為休克的表現。休克多在起病後數小時至1周內發生,見於20%的病人,主要是心源性,為心肌廣泛(40%以上)壞死,心排血量急劇下降所致,神經反射引起的周圍血管擴張為次要因素,有些病人尚有血容量不足的因素參與。嚴重的休克可在數小時內死亡,一般持續數小時至數天,可反復出現。 (6)心力衰竭: 發生率30%~40%,此時一般左心室梗死范圍已>20%,為梗塞後心肌收縮力明顯減弱,心室順應性降低和心肌收縮不協調所致。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可在發病最初數天內發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轉階段出現,也可突然發生肺水腫為最初表現。病人出現胸部壓悶,窒息性呼吸困難,端坐呼吸、咳嗽、咳白色或粉色泡沫痰、出汗、發绀、煩躁等,嚴重者可引起頸靜脈怒張、肝大、水腫等右心衰竭的表現。右心室心肌梗塞者可一開始即出現右心衰竭表現,伴血壓下降。 急性期心肌梗塞的飲食方案 為發病後3天內,必須絕對臥床休息,一切活動(包括進食)皆需專人護理。起病後1~3天,以流質飲食為主,可予少量菜水、去油過濾肉湯、紅棗泥湯、米湯、稀粥、果汁、藕粉、口服補液等。凡脹氣、刺激溶液不宜吃,如豆漿、牛奶、濃茶、咖啡等。補液總量約1000~1500毫升/24小時,分5~6次喂服。每天熱量500~800千卡為宜。避免過熱過冷,以免引起心律失常。食物中的鈉、鉀、鎂,必須加以注意。一般建議低鹽飲食,尤其是合並有心力衰竭的患者。但由於急性心肌梗塞發作後,小便中常見鈉的丟失,故若過分限制鈉鹽,也可誘發休克。因此,必須根據病情適當予以調整。此外,對於不能口服的患者或者根據病情需要,尚可補充胃腸外營養。對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因其不能活動,脾胃功能亦必受影響,故食物必須細軟易消化。老人常見的心律失常主要有期前收縮,心房纖顫,心房撲動、室上性心動過速、傳導阻滯、窦性心動過緩等。雖然許多
小李是高中三年級的學生,既往沒有任何疾病病史。最近,他因休息不好、緊張等原因出現頻繁心悸。到醫院做了心電圖檢查後發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