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泡湯”養生:不可忽視五個錯誤做法
中醫學認為,溫泉性味多辛熱,有溫通經絡、活暢氣血,使人精神愉快等功效。天冷泡泡溫泉特別舒服,但泡溫泉的學問你知道嗎?其實泡溫泉的時間、姿勢都有所講究,才能達到最佳保健效果。 錯誤一、飯後一小時內泡湯 溫泉的熱度會刺激血液不斷往皮膚表面集中,抑制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抑制食欲中樞。所以,陳秀華建議大家飯前30分鐘和飯後一小時最好別泡溫泉。 錯誤二、酒後立刻泡溫泉 上溫泉度假村旅游,有的人喝完酒後再泡溫泉,但並不合適。因為溫泉的溫熱作用會使得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心髒負荷過重,站立時大腦的血液較少,喝酒過多的易引起頭暈,發生摔倒的意外。 錯誤三、時間越久越好 專家說,泡溫泉的時間不宜過長。泡的時間能多長要看水的溫度。34℃~36℃是微溫浴,對中樞神經有抑制作用,能平緩情緒;37℃~38℃是溫浴,能緩解血管痙攣、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皮膚緊張;39℃~42℃是高溫浴,能改善血液循環、增進新陳代謝。泡溫泉的時間以每次10~20分鐘為宜,若是34℃~36℃的微溫浴時間可稍長些,高溫浴就絕對不宜超長。 因溫泉成分不同,在浴中的時間長短亦應有差異。如果溫泉的主要成分為碳酸,應防止過多吸入碳酸氣,引起不良反應,故應隔日進浴一次或連浴2日休息1日,每次8~15分鐘。 錯誤四、冷熱交替最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