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顯示,我國每年發生心髒性猝死的人數約為54.4萬,心律失常是最主要的原因,而公眾對心律失常存不少誤解,認識水平亟待提高。
一般來說,如果病人心跳的次數過快、過慢,或者超過一定的范圍,又或者是心跳不規律、不整齊,在醫學上我們習慣把上述情況稱之為“心律失常”。老百姓常掛在嘴邊的“心律不齊”,是心律失常的一種症狀。 我們經常可以在體檢單上看到窦性心律不齊這個醫學術語,大部分人都會發生,尤其在年輕人和兒童的群體中最為常見。有些人以為這是一種心髒病變,但其實非也。這是因為,正常人的心律都稱為窦性心律,心髒跳動快慢跟神經支配有關,譬如運動的時候,交感神經興奮,心跳就會加快;但睡覺的時候,迷走神經主導讓心跳緩慢。也就是說,人在呼吸的時候,由於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張力交替變換,就會造成窦性心律不齊,所以這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大家不必驚慌。 不是所有心律失常都要治療 心律失常可以分為緩慢性和快速性兩大類。其中,緩慢心律失常包括窦房結功能低下、傳導阻滯兩種情況,病人會表現為心跳過慢,出現頭暈、乏力、眼前發黑,甚至暈倒等症狀;而快速心律失常可分為早搏、心動過速及顫動三種,主要表現為心跳過快,患者通常會有心慌、胸悶、脈搏不整齊等不適感覺,嚴重者可能發生暈厥甚至猝死。 並不是所有心律失常都需要治療,我們通常需要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心髒結構和功能正常與否,以及心律失常引起的不適症狀因素進行綜合評估。張愛東主任又說,如果心律失常本身是由冠心病、心肌病等心髒病變引起的,這種情況就必須盡快治療。另外,當心律失常發作頻繁,同時伴隨有心慌、心悸、胸悶、胸痛、出汗等不良情況,也應該引起重視。而有偶發早搏、窦緩(心率每分鐘60次以下,50次以上)等症狀大多數無需治療,患者無需過分擔心。 無需治療的心律失常對人體危害小,一般會有以下特點:發作次數少,可間歇數年發生一次;持續時間短,每次發作僅持續數秒或數分鐘便恢復正常;持續存在但對血流動力學影響小,即心律失常持續存在數年、甚至數十年,但不對心髒形態與功能產生任何影響。幾乎所有煙民都有這樣的經歷,煙吸久了,咳嗽、咽炎不說,連牙齒都跟著“作亂”,原本一口潔白無瑕的牙
如果我們患上的是遺傳性的心髒病時候,這給我們的家庭會帶來很多的麻煩,因為在治療先天性的心髒病,對於這種先天性的會很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