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脈心血管病網 >> 心血管百科 >> 疾病診斷 >> 其他少見的腔隙性腦梗塞症狀

其他少見的腔隙性腦梗塞症狀

  腔隙性腦梗塞是腦梗塞的一種常見類型,臨床上也稱為間隙性腦梗塞或間歇性腦梗塞。腔隙性腦梗塞是以病理診斷而命名的,系指直徑在15~20毫米以下的新鮮或陳舊性腦深部小梗塞的總稱。這些小動脈閉塞後,可引起多個大小不同的腦軟化灶,最後形成大大小小的腔隙。因梗塞的血管不同,常表現不同的神經系統症狀,臨床上最常見的是頭痛、頭暈、失眠、健忘、肢體麻木、動作失調、發音困難等笨手綜合征,嚴重時可發生癡呆、偏癱、失語等。腔隙性腦梗塞同血栓性腦梗塞、栓塞性腦梗塞和多發性腦梗塞同屬於腦梗塞症型。

  腔隙性腦梗塞系大腦動脈的深支閉塞所致的腦干和大腦深層非皮層部位的小梗塞灶。主要分布於殼核、尾狀核、橋腦、內囊和腦回的白質。據國內研究腔隙病灶上界為20mm更能反應腔隙的實際大小情況,認為超過此限者為巨大腔隙,臨床少見。高血壓是本病的直接原因,據統計合並高血壓者達90%。由於腦功能的復雜和深支動脈閉塞部位的多樣,所致臨床症狀千變萬化,新的臨床類型不斷被CT證實,現將近年來文獻報道的較少見的10種腔隙綜合征總結如下,其他少見的腔隙性腦梗塞症狀:

  1、單純構音障礙型:

  吳氏等報道12例經CT證實的單純構音障礙型腔隙性腦梗塞,均有輕度語言障礙,表現為說話含糊不清,字音和語調發音不准,但無音位錯誤,完全可被理解,部分患者感音不好、講話變慢。但無面、偏癱、無錐體束征,也無咽腭喉麻痺。其病變部位主要位於基底節區,lchikawak也有類似分析,雙側基底節廣泛神經結構參與語言功能活動,並且與皮層語言中樞有反饋聯系,易發生代償,並在其發音運動中起輔助作用。

  2、純感覺型(Pss):

  純感覺型的臨床特點是一側面、臂和腿麻木,而無肢體無力、偏盲和失語等症狀。若麻木僅累及口周為中心的一側面部和同側臂的遠端,特別是手部者,即為手口綜合征。受累區可有冷、熱、痛或僵硬等感覺異常。楊氏報道了3例純感覺性卒中,均經CT證實,其病變部位,可見於丘腦感覺核或丘腦皮質投射區。而手口綜合征的梗塞灶在丘腦腹後外側核的下內側和腹後內側核的外側部。當小的梗塞累及丘腦感覺核或腦干至大腦皮質感覺傳導通路的其他部分時,都可引起純感覺型。本病預後較好,很少復發。

  3、短暫缺血發作型:

  1983年Waxman提出短暫缺血發作型發生率占12%~76%,國內徐氏報告為32%。其發生機理推測是由於梗塞灶小,有豐富的側枝循環,梗塞灶內細胞非完全性壞死,仍有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臨床沒有症狀,或僅在急性缺血發作時出現症狀,當急性缺血恢復後,症狀即消除。Boqousslorsky等認為,由於同側血供的代償,梗塞區中某些功能細胞仍活著,在CITS一次急性發作後,可很快恢復神經功能,但陳舊的靜止的小梗塞灶邊緣帶再次缺血,可引起再次的TIA發作。所以在病理上為腦梗塞,臨床上可表現為反復發作的TIA。Waxman等認為,單純靠病史不能區分真正的TIA和CITS,必須經CT證實。

  4、偏側舞蹈型:

  偏側舞蹈型主要見於較嚴重的高血壓動脈硬化或動脈粥樣硬化的中老年病人,其主要原因是硬化了的微小動脈閉塞引起腔隙性梗塞。該症的定位文獻報道比較一致的看法是額葉、放射冠、尾狀核、殼核、內囊前肢及蒼白球、且以新紋狀體區為多見。舞蹈部位:最多見於左上下肢,單純上肢或面部並上肢,其次為右上下肢或右上肢。舞蹈形式:以手、腕部、前臂不自主無節律的伸屈、翻轉、甩動為主,上臂舞動不明顯或缺無。Willium等報道用奮乃靜治療可獲得戲劇性效果。

  5、癫痫發作型:

  腦血管病所致癫痫,是中年以後出現繼發性癫痫的重要原因,在老年人則居首位。腔隙性梗塞引起的癫痫其病灶多見於基底節或內囊區,臨床呈現全身抽搐,但腦電圖多數正常。癫痫可發生在梗塞後的不同時期,梗塞早期的癫痫,主要由於急性腦血液循環障礙,缺血及缺氧引起的腦水腫和代謝改變所致,恢復較快;腦梗塞恢復期缺血改善,腦水腫消退,代謝障礙減輕,癫痫主要是由血紅蛋白、鐵、鐵蛋白等構成的癫痫灶所致,常反復發作,必須堅持規則用抗癫痫藥物,予以足夠重視。

  6、梗塞同側偏癱共濟失調征:

  1965年Fisher首次報道的同側偏癱共濟失調症系指偏癱側的肢體合並小腦共濟失調而言,當時已認識到是一種腔隙性梗塞綜合征。以後國外陸續有報道,並且梗塞部位逐漸被CT所確定,主要位於橋腦腹側上1/3與下2/3交界處、中腦腹側、內囊後肢和/或偏上處。臨床特點有①偏癱程度一般較輕,其中下肢重上肢輕者多見;②小腦性共濟失調征明確,不能用無力解釋;③面舌癱相比,面癱較舌癱多;④病側肢體麻木。本綜合征皆屬小灶梗塞,預後較好。

  7、中腦背腹側三聯綜合征:

  馮氏曾報道1例該綜合征,CT證實其病變為右側中腦、背腹側近丘腦處的腔隙性梗塞,主要臨床表現包括經典的weber氏綜合征,Claude氏綜合征和Benedikt氏綜合征;出現病灶對側肢體輕癱,不自主運動,深淺感覺減退,腱反射亢進和病理證(+);病灶側眼睑下垂,眼球處於外展位,內收不完全,上下轉動不能,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該綜合征預後較好,短期內動眼神經功能障礙可得到部分恢復。

  8、雙側中線旁丘腦腔隙性梗塞綜合征:

  錢氏曾報道1例CT示:右側丘腦內側可見直徑約1.3cm的低密度區、左側丘腦偏內側可見0.3cm的低密度區、診斷為雙側丘腦腔隙性梗塞的該綜合征。臨床表現為起病時深昏迷繼而轉入高度嗜睡狀態,淡漠,korsakoff遺忘綜合征和垂直性注視麻痺。本人認為錢氏報道的這一綜合征,從梗塞部位、范圍及病理改變均符合腔隙性腦梗塞的診斷標准,應屬於一種腔隙性梗塞綜合征。多數資料認為本綜合征預後差,完全恢復少,多死於感染、心衰等合並症。

  9、單純表現面癱的綜合征:

  1984年Huangchenya等報道35例表現孤立性面神經麻痺的腔隙梗塞,以後國內於氏又報道6例,均表現為中樞性面癱,CT證實該綜合征的病變在基底節區,可能累及到皮質腦干束,因而臨床僅表現中樞性面癱。CT檢查的陽性率約為60%~96%,這與腔隙的部位、大小有關。

  10、缺乏腦定位症候腔隙性腦梗塞(LDPS):

  缺乏腦定位症候腔隙性腦梗塞約占腔隙性腦梗塞的5%~32%,大多數在普查中發現,無任何主訴及陽性體征,部分病例可有先兆表現,如發作性頭暈、異常疲乏、精神憂郁、視物不清、復視、一側面部發麻、一過性失語等,但一般於24~48小時內緩解,72小時後的體查無陽性腦定位體征。腔隙灶多位於豆狀核、外囊。放射冠及腦的靜區,范圍較小,所致的腦功能缺損較輕,一般不易查出,不被重視。

  (實習編輯:黃翠君)

熱門文章

心血管疾病治療 心血管疾病護理 高血壓問答 冠心病問答 心肌梗塞

Copyright © 脈脈心血管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