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長時間了,頭暈得厲害,耳鳴,看東西重影,腦袋裡一跳一跳的,去醫院檢查,又做CT,又做核磁,花了不少檢查費,最後告訴我沒啥事,開了一堆藥,吃了一點用沒有。”
很多中老年朋友會突然覺得腦袋迷糊,還伴有耳鳴、惡心、走路不穩,看東西重影或旋轉等症狀。導致腦袋迷糊的原因很多,據臨床統計,85%左右都是由於椎基底動脈狹窄造成腦供血不足而引起的。頭暈迷糊極易受到醫患的忽視,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會發展成腦血管意外(中風),對中老年人健康危害極大。
腦袋迷糊不是小事別等到需要支架時再治療
頭暈是腦缺血性改變的一組症候群,是腦中風的發病信號,一定要早期進行治療,否則發展成腦中風病,危害極大,會出現下列症狀:1.半身不遂、肢體震顫、身體僵直、偏癱;2.面部缺乏表情,稱為“面具臉”;3.手腳無法做精細動作,要麼一旦跑步就無法停止,要麼完全相反無法動作;4.流口水、冒汗,表現出呆滯狀態———通常所說的“老年癡呆”。
大部分中老年眩暈耳鳴都是由椎基底動脈狹窄造成的。椎基底動脈被醫學界稱為“生命動脈”。它穿行於頸椎兩側的橫突孔,向上行進入頭顱內,兩支血管在腦內合為一支叫基底動脈,發揮著供應人腦的枕葉、小腦、腦干、丘腦及內耳等部位血液的重要作用。如果這條給大腦供血的動脈狹窄,就會造成腦供血不足,進而導致頭暈耳鳴等一系列症狀。頭暈症狀較輕時往往引起不了人們的重視,也經常被誤診,但等到嚴重時再治,通常需要上支架,花費巨大,人也遭罪,而且效果也有限。
腦血管疾病是發生在腦部血管,因顱內血液循環障礙而造成腦組織損害的一組疾病。我們生活中所講的“腦血管意外”、“卒中”和“中風”都屬於腦血管疾病。臨床上以急性發病居多,多為中、老年患者,表現為半身不遂、言語障礙等。急性腦血管病一般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兩類。
缺血性腦血管病
因腦部供血障礙而造成局灶性損害,常見者有以下幾種:
1、短暫性缺血性發作(TIA):多由於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小碎片散落在血液中,或為微栓子,進入腦循環造成局灶性小梗塞,出現一過性偏癱、單癱、感覺缺失、失語、失明等,24小時內症狀和體征均消失,但可反復發作。
2、腦血栓形成:因腦動脈粥樣硬化,管腔狹窄,血流受阻而造成局灶性腦梗塞,出現相應的症狀和體征,如偏癱、失語等。多在夜間或休息中發病,60~70歲為發病高峰。症狀可於數小時甚至1~2天內加重,以後逐漸恢復。
3、腦栓塞:因腦外血凝塊(血栓碎塊)或空氣、脂肪、寄生蟲卵等,隨血流進入腦部,造成急性栓塞,形成局灶性梗塞,出現相應的症狀和體征,如偏癱、單癱、失語等。多見於風濕性心髒病、二尖瓣病變的青壯年患者,其瓣膜贅生物脫落成為栓子,造成腦栓塞。
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頭顱CT檢查可見低密度的梗塞灶,TIA時可能正常,也可見腔隙性低密度梗塞灶。治療原則為應用血管擴張劑、鈣離子拮抗劑、抗血小板聚集劑等。
出血性腦血管病
常見以下兩種:
1、腦出血:多由於動脈硬化形成的微動脈瘤破裂,形成腦內血腫而出現相應的臨床表現。好發部位在內囊,因此常見的體征為病灶對側的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和偏盲。有時出現同向凝視麻痺。如血腫發生在腦橋或小腦則將出現腦干或小腦損害的體征,如血腫破入腦室到將出現去大腦強直及腦干受損的體征。
2、蛛網膜下腔出血:多由於先天性動脈瘤或動靜脈畸形破裂,血液進入蛛網膜下腔而出現劇烈頭痛,伴嘔吐以及腦膜刺激征的典型臨床表現。
出血性腦血管病的腦脊液壓力常升高,外觀呈粉紅色(腦出血)或血性(蛛網膜下腔出血)。頭顱CT可見高密度的血腫影像,周圍有水腫帶。如破入腦室或蛛網膜下腔則可見腦室內及蛛網膜下腔有高密度影。治療原則急性期以降顱壓為主,保持酸鹼平衡。若為蛛網膜下腔出血則應進行全腦血管造影,如發現動脈瘤或動靜脈畸形則應手術治療
疾病預防
1、在腦血液減少或中斷供應的早期就有症狀,應掌握中風早期症狀的特征,及時采取治療措施。
2、要注意了解和預防誘發中風的危險因素,高血壓、心髒病、糖尿病、吸煙、酗酒、血脂異常、頸動脈狹窄、肥胖等。
3、應知道如何用藥或改變生活方式去控制高血壓。
4、要積極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避免血凝塊梗塞腦血管。
5、要預防中風的再次發生。首次卒中後6個月內是卒中復發危險性最高的階段,有研究將卒中早期復發的時限定為初次發病後的90天內.
保健飲食
一、多吃含鉀、鈣豐富的食物。土豆、茄子、海帶、莴筍含鉀較高。牛奶、酸牛奶、蝦皮等含鈣豐富,都是腦血管病人比較理想的食物。
二、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蔬菜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C、胡蘿卜素和礦物質鈣、磷、鉀、鎂等以及較多的膳食纖維。維生素C可以降低膽固醇,增強血管的致密性,鈣可防止骨骼和牙齒疏松,鎂參與心肌酶的代謝,鉀能維持體內滲透壓的平衡,參與酶系統的活動,對腦血管起保護作用。建議腦血管病人每天進食新鮮蔬菜的量不少於8兩,水果2—4兩。蔬菜以新鮮、深綠色或黃色為佳。草莓、橘子、猕猴桃含維生素C較多,芒果、杏含胡蘿卜素多。
三、適量補充蛋白質。每周吃2—3次魚類蛋白質,可以改善血管彈性和通透性,改善中樞神經系統對血壓的調節功能,促使鈉離子從尿中排出,從而降低血壓,降低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建議多吃富含優質蛋白的食物,比如魚、牛奶、雞蛋、豆腐等,盡量少吃動物內髒,如肝、腎、魚子等。如高血壓合並腎功能不全時,應限制蛋白質的攝入。
四、適當進食海產類食物。海魚含有不飽和脂肪酸,能使膽固醇氧化,從而降低血漿膽固醇,還可延長血小板的凝聚,抑制血栓形成,防止中風。海魚還含有較多的亞油酸,對增加微血管的彈性,防止血管破裂,防止高血壓並發症有一定的作用。另外,海帶、紫菜等海產品,鉀的含量較高,對緩解腦血管病情也有比較好的作用。
五、限制食物熱量。眾所周知,食物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過量攝入碳水化合物,可能在體內轉化為甘油三酯,使血脂升高。長期的高血脂,可引起高血壓、動脈硬化。腦血管病人體型肥胖者較多,再加上平時運動量不夠,因此飲食一定要有節制,不能暴飲暴食,三餐七八分飽,可以減少很多麻煩。
六、限制脂肪吸收。腦血管病患者多數血脂偏高,對脂肪尤其是飽和脂肪的攝入一定要嚴格限制。肥肉、動物油脂、內髒、奶油、黃油以及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酸,能使血中的膽固醇、甘油三酯升高,引起動脈硬化。因此這類食物盡量不要食用,以免加重病情。在食用植物油時也要注意用量。
七、限制食鹽用量。膳食含鹽量較高,很容易引起高血壓,進而導致腦血管病。對腦血管病人來說,限制食鹽用量顯得尤其重要,每天用鹽量應該降到10克以下,最理想的是6克左右。6克到底是多少呢?你可以拿起一個啤酒瓶蓋,裝滿一瓶蓋大約就是6克。那些口味偏“重”的朋友,更應該注意限制食鹽的用量。
八、限制刺激性食物。盡量少吃辛辣食物,酒精和咖啡更應該盡量不沾。酒精對血管起著擴張作用,使血流加快,腦血流量增加,因此酒後常常出現急性腦溢血發作。咖啡不但具有興奮作用,而且可以引起腦血管收縮,使大腦血流量逐漸減少。所以腦動脈硬化、高血壓、暫時性腦缺血、腦梗塞等疾病的患者,如果飲用咖啡,很容易有引發病情惡化的危險。
概 述 對於患有心肌梗塞的病人,家人應該如何的照理?這一點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因為心肌梗塞病人病情的
心律失常患者的睡前常識 對於患者在睡前應該不要喝咖啡、茶之類的飲品,因為它們的刺激性比較大,對於病情比較明顯的患者,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