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是冠狀動脈血管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而引起血管腔狹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導致的心髒病,常常被稱為“冠心病”。藥物、支架(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手術(冠狀動脈-主動脈旁路移植術,又稱“冠脈搭橋術”)是目前冠心病治療的三大主要手段。
冠心病不僅發病率很高,這種疾病的發生死亡的幾率也是非常高的,因此,大家一定要對冠心病給予高度的重視,要充分認識到冠心病給我們的正常生活所造成的危害。你是不是真正了解冠心病?是不是也存在以下對冠心病的錯誤認識:
胸痛就是心絞痛
冠心病的特點是心絞痛,典型心絞痛症狀是發生在胸部正中胸骨後,疼痛可以放射到左手臂、背部、下颚、頸部及上腹部甚至胃部。但是疼痛只是一種提示,不能作為冠心病的評判標准。很多沒有心髒病的人也會有前胸疼痛等不適感,呈瞬間消失或持續性隱痛。還有些人白天活動較多時並無任何不適,而到晚間休息時感到胸部不適,這種疼痛通常與心髒無關,可能與神經、肌肉有關。另外,肺炎、肋間神經炎、胃炎、食管炎及帶狀疱疹也會引起胸部疼。
年輕人、女性和瘦人不易得冠心病
一般認為:冠心病和高血壓是老年病,年輕人與心血管病無關。研究發現:40歲以下的年輕人發生冠心病的比例在逐年增高,臨床上20歲左右的年輕冠心病患者已經屢見不鮮。研究還發現:女性在絕經期前,發生冠心病的風險低於男性,在絕經期後發生冠心病的風險明顯增高,甚至趕上或超過男性,並且預後不如男性患者。就高血壓而言,僅在我國6~18歲的中小學生中,發病率就已達到8%。所以,對於有高血壓、冠心病家族史的年輕人,應定期測量血壓,特別是在40歲以後更應每年進行一次體檢;生活中應注意戒煙限酒,低鹽低脂飲食。
平時運動量越大越好
現代人特別是辦公室一族,經常使用電腦,沒時間鍛煉,或者長期坐在麻將桌上,偶爾有一點放松時間便跑到健身房狂煉一番,或是一口氣爬到山頂,以為這樣對身體有好處。殊不知,這樣做的危害更大。這類人由於長期工作緊張,體能透支,疾病已悄然而至,一旦激烈運動超出身體承受能力,發生意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運動後氣喘吁吁、大汗淋漓、明顯感到疲乏,甚至有頭暈目眩等不適症狀,說明運動過量。運動的目標心率:不超過(160-年齡)。
導致血管狹窄、閉塞的斑塊可以通過藥物溶通
動脈硬化可以通過藥物穩定斑塊,但“溶解”斑塊困難重重,目前尚無此類靶向明確藥物。他汀類藥物可以通過降低膽固醇,逆轉運斑塊內膽固醇達到穩定斑塊,降低斑塊破裂風險的作用。
血管狹窄就一定要安裝支架或行冠脈搭
冠心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並年輕化的趨勢。心髒支架手術具有效果好、創傷小、恢復快、可重復等優點,使瀕臨阻塞的生命通道再次流動起生命的血液,給眾多冠心病患者帶來新生。但關於心髒支架手術,血管狹窄大於70%才是其適應症,左主干因血管重要,狹窄50%以上需要進行干預。
支架植入後不能運動鍛煉,否則可能導致支架的移位
許多患者植入支架後,擔心支架會不會移位,劇烈運動後會不會掉下來。其實,這種顧慮大可不必,支架植入體內後,隨著時間的延長(幾個月到一年),冠脈血管上的細胞會生長、遷移最後覆蓋整個支架的表面,使支架成為人體血管的一部分,此時即使多麼劇烈的活動都不會使支架移位或掉出。完全不影響日常生活和運動鍛煉,一般建議體育鍛煉在術後一個月後開始,以中低強度的運動如慢跑為宜,不主張劇烈運動。
急性心肌梗死病後第3周末可離床在室內活動,第4周末可離開病房到走廊、廁所等處作近距離活動。如果治療及時,血運重建足夠早,心肌壞死的少,梗後一周就可開始活動。早期活動可以減少血栓形成,同時可使各髒器及器官的功能維持在正常狀態。第7~9周開始逐漸增加活動量,大約6個月以後可恢復輕工作。
支架植入後可以不用再長期服藥
不少患者誤以為支架一放就可以一勞永逸,停用了所有的口服藥物,其後果就是支架內血栓再次形成、再狹窄甚至導致急性心肌梗死危及生命。藥物治療是一切冠心病治療的基礎,不論選擇植入支架還是冠脈搭橋,藥物治療都是不可缺少的。接受支架植入治療後,冠心病患者切莫掉以輕心,要堅持按醫生的醫囑按時服藥。
支架植入後不能做核磁共振檢查
絕大多數冠脈支架生產廠家在產品的說明書中對能否接受核磁共振(MRI)檢查作了特定說明。臨床使用的大部分冠脈支架是由316L不銹鋼或者鎳钛合金制成,少數支架可能含有鉑,钴合金,金,钽等,大多數冠脈支架表現出非鐵磁性或弱磁性,非磁性的支架2周後可接受MRI檢查,弱磁性的建議6周後接受MRI檢查比較穩妥。僅有極個別型號的支架在3T中表現出磁性。有一些試驗證實,目前臨床幾種常用的藥物洗脫支架,可以在植入後立即接受MRI檢查。盡管如此,鑒於支架植入患者進行MRI檢查可能存在的風險,此類患者在檢查前必須征求心髒科醫生和放射科醫生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