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冠心病,全身血管都得查
“冠心病”這個名字大家很熟悉,其實它的全名叫做“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隨著醫學進展,我們已經逐漸認識到,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全身性疾病,除了影響冠狀動脈,還常累及腦動脈、頸動脈、腎動脈和下肢動脈等多處血管。所以,冠心病患者常同時存在其他血管的病變,統計數字顯示,冠心病合並腎動脈狹窄的發生率為14.8%,合並周圍血管病者高達15%。同理,在外周動脈疾病患者中,60%—80%患有冠心病。
然而,在臨床實踐中,我們對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管理一直以來都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心血管專科醫生往往只關注冠狀動脈病變,血管外科和放射科醫生考慮的則是外周動脈性疾病;冠心病患者往往只做心髒方面的檢查,這樣做會忽視其他部位的病變,造成嚴重危害。
那應該怎樣做呢?首先,研究發現,以動脈粥樣硬化為基礎的多血管病變,其危險因素非常一致———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吸煙和肥胖。因此,對血壓、血脂和血糖進行有效控制,是防治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關鍵。其次,來心內科就診的冠心病患者,心內科醫生一定要仔細詢問病史,有無其他部位缺血的表現,例如肢體活動障礙、間歇性跛行等。如果存在上述症狀,就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應首選無創性檢查,比如,每個冠心病患者可行踝肱指數(ABI)檢測———即腳踝部位和上肢的血壓比,來初步判斷周圍血管的供血情況,ABI又被稱為“周圍血管的心電圖”;考慮有神經或肢體缺血症狀者,如頸動脈、椎動脈、腎動脈及下肢動脈等,可接受相關部位的血管B超或螺旋CT等檢查。最後,如果檢查提示存在血管狹窄,應該行相應部位的血管造影。
頸動脈是心髒的“窗戶”
病例:劉大爺近半年反復出現一側手腳無力的小中風發作,檢查發現頸動脈嚴重狹窄,在神經內科接受頸動脈支架手術。手術後患者突然出現胸悶、血壓急劇降低,檢查提示急性心肌梗死。
因為其他部位血管狹窄而接受治療的患者,相關科室的醫生也要重視對其心髒進行檢查。尤其是頸動脈嚴重狹窄的患者,往往心髒也有問題。頸動脈的位置非常重要,往上是腦血管,往下是心髒;頸動脈粥樣硬化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有著密切聯系,如果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麼,頸動脈就是全身動脈的一個窗口。
因此,除了超聲心動圖,頸動脈血管超聲也越來越多地被用於冠心病患者的病情評估,用超聲觀察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可以判斷全身動脈硬化的趨勢,也可作為心髒病變的危險指標,來篩選冠心病的高危人群。
周圍血管差,心髒受牽連
病例:張女士高血壓很多年,幾個月前,用藥治療效果不是很好。醫生給她做了腎動脈彩超,發現腎動脈明顯狹窄,在醫生的建議下,張女士做了腎動脈支架手術,手術後血壓跟著就降下來了。
周圍血管狹窄會對心髒造成一定的影響,如髂動脈、腎動脈、頸內動脈等,會增加心髒向外泵血的阻力。而且,腎動脈狹窄還會引起腎髒的血流減少,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導致血壓升高、心功能紊亂。
對於頑固高血壓患者,應該進行腎動脈彩超、CT檢查。必要時,冠心病患者可以在做冠脈造影的同時進行腎動脈造影檢查。對於腎動脈狹窄的治療,外科腎動脈重建術曾是標准的治療方法,近年來,介入治療得到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創傷小,效果好,給不能耐受手術的高血壓患者帶來了福音。
心髒術前先修腦
病例:王老太太因為嚴重的冠心病接受了搭橋手術,手術非常順利,家人以為她從此可以過上正常人的生活了。誰知麻醉清醒後,王老太太不僅嘴歪了、而且一側肢體不能動彈,醫生檢查後說,王老太太患了腦卒中。
事實上,有部分冠心病患者合並頸動脈狹窄,流行病學統計數字顯示,冠心病患者如果合並嚴重的頸動脈狹窄(即狹窄程度超過70%),在心髒搭橋手術的圍手術期,腦卒中的發生率可高達30%。具體的原因為,手術時患者處於應激狀態,斑塊不穩定,容易破裂,導致急性腦血栓;一旦栓子脫落,堵塞到大腦動脈,阻斷血流,致使大腦缺血受損,而導致腦卒中;而且,在麻醉及手術狀態下,血管壁松弛,血壓下降,會導致全身組織血供減少,如果頸動脈本身就有狹窄,血流速度減慢,更易形成血栓,也會引發腦卒中。
目前臨床上,我們建議所有冠心病患者都應行頸動脈彩超檢查,如果存在嚴重的狹窄,可根據具體情況,分期或同期處理心髒血管和頸動脈病變。換句話說,如果心髒病情相對穩定,可先解決頸動脈的狹窄問題,比如先給頸動脈放支架或者先進行手術治療,待消除了大腦的缺血隱患後,再做心髒的手術,避免“治好了心髒,傷了大腦”。
有人預測指出,隨著人口的增長和預期壽命的延長,心血管疾病將一直是導致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我國每年死於中風與高血壓合並
引起老年人心絞痛的原因是什麼? 1、年齡過大 年齡過大是導致出現心絞痛的原因之一,年邁體衰本病多見於中老年人,年過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