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許多高血壓患者都缺乏正確降壓的知識,很多患者用藥隨意、用藥間隔不規律、頭暈才服藥,以為沒有症狀就自行停藥等等誤區。
在最新的心血管病報告中指出,在滿18歲以上的成年人中,高血壓的患病率已經超過25%,而在老年人中,甚至每兩個人就會有一個高血壓患者。而因高血壓控制不力造成的偏癱人數每年也都高居不下。
專家表示,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第一大危險因素,不要小瞧高血壓,血壓控制不好容易導致腦梗死、腦出血、心肌梗死等危險疾病。目前,總體上說高血壓患者還是以老年人為主,但是高血壓在中國不斷呈現年輕化趨勢。
對於夏季高血壓管理,專家提出,血壓管理很大程度上依賴患者的自我管理,患者自己要掌握好服降壓藥的時間,要盡量固定時間,比如每天早上服藥。
患者服了降壓藥後,總盼望盡快把血壓降下來。專家特別提醒,如果血壓突然一下子降下來,反而可能帶來危險。特別是老年人,長期血壓高,如果降得太快還有可能發生腦梗塞,造成嚴重後果。專家介紹說,一般服用了長效的降壓藥物,一到二周起效這是正常的,四到八周血壓降到目標值是常態。
專家提醒,降壓更要懂堅持,平穩長效不能停,服用長效的降壓藥物,作用時間長,造成的血壓波動小,一天一次就能平穩控制好24小時的血壓。有些長效藥物半衰期長達50小時,即使偶爾漏服,都不會對血壓造成波動。
高血壓患者的藥物應用原則:
1.多數患者可從一種藥物起始治療;
2.應由小劑量起始,逐漸增加用藥劑量;
3.不主張經常更換藥物;
4.不主張隨便減藥、停藥;
5.長期治療中,每日服1次的藥物,優於每日需服多次的藥物;
6.半數以上患者需要聯合用藥。
高血壓患者用藥八大誤區
誤區一:血壓不達標就用藥
高血壓病人並非都需要用降壓藥。對於早期血壓高於或等於140/90毫米汞柱,低於180/110毫米汞柱,無症狀,不存在危險因素和心腦血管、腎髒靶器官損害,也沒有糖尿病等合並疾病的患者,可先采用適當休息、增加體力活動、減輕體重、改變不合理的生活習慣、戒煙、限酒以及輔以鎮靜劑等綜合措施。
這樣,一部分高血壓病人的血壓可以恢復正常,即低於140/90毫米汞柱。經過上述處理,血壓在1至3個月還不能達標,這時才考慮使用降壓藥。
誤區二:不難受不服藥
臨床上,一些患者正是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下,測量血壓有明顯異常或進行有關檢查時,才發現自己的心、腎、腦及血管已有損害,有的甚至可以在"毫無察覺"時突發中風、心肌梗死等。這就警示我們,血壓升高及器官受損的程度、預後與患者的自覺症狀可以不一致,待到忍受不了再去服藥很危險。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按照客觀指標,血壓值及心、腎、腦、血管損害的客觀檢查資料,遵醫囑用藥。
誤區三:用上藥就一勞永逸了
很多患者開始用藥後血壓達標了,就很少再監測血壓,殊不知非藥物治療是貫穿於高血壓治療的始終的,所以一定要定期監測血壓。
誤區四:吃上藥就停不掉
有些患者認為"一旦吃藥即終身離不了,不能接受"。誠然,高血壓治療往往是終身性的,但這與某些精神藥品的成瘾性完全是兩碼事。高血壓不僅僅是血壓升高,而且會損害全身多個髒器。大量研究結果證明,堅持認真服藥,把血壓控制在正常水平(低於140/90毫米汞柱)乃至理想水平(低於120/80毫米汞柱),同樣可以有健康人一樣的生活質量。
誤區五:血壓達標越快越好
有些患者希望用藥後血壓很快能降下來,切忌矯枉過正。一旦過快地降低到"正常"水平,一些存在動脈硬化,腦血管調節功能失衡的老年人,反而會出現腦缺血等問題。
誤區六:某種藥好,我也應該有效
當確診為高血壓病後,就要在全面分析、綜合判斷病情的基礎上,結合本人的生活、工作特點,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用藥。
誤區七:降壓藥物應定期換
有些人擔心降壓藥同抗生素一樣,長期服用會產生抗藥性,因而經常換藥吃,這種做法是沒有科學根據的。如需換藥,應征求醫生意見。
誤區八:迷信貴藥、新藥、洋藥
降壓藥品種繁多,應以有效、安全、經濟為基本原則,迷信貴藥、新藥與洋藥是片面的。只要能夠控制血壓,就不應拘泥藥之新老和進口與否。
概 述 患有高血糖的病人本身抵抗力差,免疫力薄弱,防御技能比較正常人要差很多,對於細菌感染的幾率是
治兒童病毒性心肌炎的方法1、原發病的治療:很關鍵。病毒感染者可予抗病毒藥,金剛烷胺,每天200mg;瑪啉胍0.1g,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