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動過緩屬中醫學心悸、怔忡等范疇,其病變在心,但又不止於心。《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闡述了心髒與其他髒腑間的關系,說明無論哪一髒腑功能失常,均可影響心氣的正常活動而發病。因此,從五髒辨冶窦性心動過緩,可收到好的治療效果。
心氣不足年老體衰,或久病正虛等可導致心氣虧虛,氣虛則無力推動血液運行,無力鼓動心髒搏動而發病。久病致瘀,瘀血阻礙心脈,使血行緩慢也可發病。
若心氣虛進一步發展,出現心陽虛,則病情加重。臨床特征:心悸,心累,動則甚,頭暈乏力,自汗,或畏寒肢冷,舌質淡、苔薄白,脈沉遲無力。方用五味子湯。
若兼畏寒肢冷等陽虛症者加附子、桂枝;若兼口唇青紫。舌質紫暗或瘀斑,脈澀等瘀血證者加三七、丹參、桃仁、紅花等治之。
風寒犯肺肺與心同居胸中,肺主宣發肅降和“朝百脈”,對人身氣機具有調節作用,能促進心行血,是維持血液正常運行的重要器官。因此,風寒之邪侵襲肺髒,肺的宣發、肅降功能失常,氣機失於調節,百脈壅塞,以致血行不暢,阻礙心髒搏動而發病。
寒凝則血瘀,瘀阻心脈亦可發病。臨床特征:,心悸,胸悶,惡寒或背惡寒,面白,舌苔薄白,脈遲緊。方用麻黃湯。若兼神疲乏力,脈虛弱等氣虛者加紅參、黃芪;寒者加干姜、細辛;兼血瘀者加桃仁、紅花、丹參、川芎等治之。
脾胃虧虛中氣下陷脾氣以上升為順.胃氣以下降為和.同為氣機升降之樞紐,對人身氣血的正常運行起著協調作用。心氣也源於脾胃。若素體虛弱,或大病久病,致脾胃虧虛,中氣下陷,不能貫心脈以行血液,氣虛則無力鼓動心搏而發病。
脾虛生濕,濕聚為痰,痰濁阻於心脈亦致病。臨床症狀:心悸,心累,動則更甚,頭暈,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食欲不振,面色萎黃,舌質淡、苔白,脈沉遲無力。方用補中益氣湯。若兼氣滯腹脹加枳殼、厚樸;兼腹瀉加茯苓、山藥;兼痰濁加二陳湯。
腎陽不足水氣凌心腎為水火之髒,內寄真陰真陽,故有“五髒之陰非此不能滋,五髒之陽非此不能發”之說。腎陽對人體內津液的輸布、排洩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且腎陽又能上濟於心。
如果腎陽虧虛,蒸騰氣化無力,不能將體內的水液輸布、排洩,停聚體內則為飲,水飲上犯於心,阻礙心脈,則導致心搏減慢;腎陽虛不能鼓動心陽,亦致心跳減慢。
臨床表現:心悸,胸悶,眩暈,倦怠乏力,怯寒肢冷,小便不利,舌質淡而胖嫩、苔白厚而滑膩,脈弦遲。方用五苓散。若腎陽虛較甚者用真武湯,腎陽虛無水飲內停者用右歸飲冶療。
肝氣郁結肝為多氣多血之髒,具有調暢氣機、貯藏血液之功。肝氣調暢則血液在體內有序運行,可見肝氣以舒暢為順。若因憂思惱怒,導致肝氣郁結,氣機運行不暢,氣滯血亦滯,以致血液運行遲緩而發病。
氣滯則血瘀,氣郁日久化火,火灼津成痰;痰、瘀阻於心脈亦可發病。臨床特征:心悸,胸脅滿悶,心情抑郁,喜歎息,不思飲食,舌苔薄白,脈弦遲有力。方用逍遙散。
若氣滯甚者加香附、青皮、佛手;若心悸甚者加茯神、酸棗仁、合歡皮;兼瘀血者加桃仁、紅花、郁金、三七;兼痰濁者加二陳湯。
心肌梗死病人的家庭保健1、注意心理調適於樂觀豁達是健康的催化劑,憂心忡忡可加穗主髒負擔,誘發心肌梗死。因
冠心病在中老年人群是有較高發病率的,該病的出現不僅會威脅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還有可能會誘發其它更嚴重的心血管疾病,甚至危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