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治療的目標
幾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都可能導致房顫的發生,如果房顫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可能會引起心力衰竭,血栓栓塞等並發症。而房顫治療根本目的就是降低病人的卒中率、住院率和病死率,同時,一個不容忽視的目標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房顫的治療目標可具體的分為以下幾點:
尋找和糾正病因:很多疾病特別是心髒有關的疾病都可以導致房顫,圍繞房顫的病因治療至關重要,積極治療原發性心髒病才容易使房顫轉復為窦性心律,並使之轉復後長期維持。在缺血性心髒病、高血壓性心髒病、心肌病等所致房顫者,當心肌缺血改善、心衰糾正、血壓控制良好的情況下房顫轉復的機會明顯增加,並能長時間維持窦性心律。風濕性心髒病二尖瓣狹窄並房顫患者,實行手術去除病因後許多患者能在復律後長期維持窦性心律。
恢復並維持窦性心律:恢復窦性心律為房顫治療的最佳結果。盡量使房顫患者恢復窦律並維持窦律,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質量,並能減少血栓栓塞並發症,終止心房結構的改變(心房重構),從而阻斷房顫的進程,所以對於任何房顫病人均應該嘗試恢復窦性心律的治療方法。
控制心室率:盡管對於房顫患者最理想的治療為恢復窦性心律,但對於左房內徑過大(一般大於55mm)、合並沒有糾正的二尖瓣狹窄及其它器質性心髒病的房顫來說復律成功的比率不高,或者即使復為窦性心律也很難維持,這種情況下可退而其次應用藥物減慢較快的心室率以改善症狀。
預防血栓栓塞並發症:房顫主要並發症是血栓栓塞並發症,最為嚴重的為腦梗塞,對於不能恢復窦性心律,可以在控制心室率的同時根據病人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抗凝藥物以預防血栓形成和腦梗塞的發生。
●恢復窦性心律
房顫恢復窦性心律的方法主要有藥物復律、電復律和手術治療,針對某一例房顫患者需要根據房顫發作的特點、合並症的特點和患者的意向等因素選擇合適的復律方法,下面分別就房顫常見的復律方法分別予以介紹。
心髒電復律心髒電復律是利用兩個電極片放置在患者胸部的適當位置,然後通過專用除顫儀發放高能電脈沖瞬間通過心髒,使房顫、房撲、室速等快速性心律失常轉復為窦性心律的方法。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是同步直流電復律。由於心髒電復律是一種專業的治療過程,往往需要住院進行。房顫電復律的適應症為:(1)有血流動力學障礙或症狀嚴重,但藥物治療未能奏效時需盡快復律;(2)無明顯血流動力學障礙時無需緊急復律,但考慮到復律後可望維持正常的窦性心律以改善心功能,緩解症狀時可考慮擇期復律,具體包括:①房顫時心室率快(超過120次/分),用西地蘭、倍他樂克等藥物難以控制,或房顫反復誘發心力衰竭或心絞痛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時,轉復為窦性心律後症狀有可能得以改善;②預激綜合征合並房顫的患者;③慢性房顫病程在1年以內,心髒超聲檢查左心房內徑小於45mm的患者;④其它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心肌梗死、肺炎、肺栓塞等)誘發房顫在基本病因去除後房顫仍持續存在的患者;⑤二尖瓣瓣膜手術後4~6周後仍有房顫的患者。電復律前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項:(1)擇期復律前,主管醫生會向患者及家屬解釋電復律的利弊及可能出現的並發症,患者需簽訂知情同意書,並於復律前禁食水至少6小時。(2)房顫復律前後抗凝藥的應用:由於心髒由房顫心律轉復為窦性心律後心房恢復舒縮功能,如果復律之前心房內已存在有血栓,復律後就有血栓脫落導致腦栓塞、外周血管栓塞的可能,統計數據表明房顫轉復為窦性心律引發的栓塞發生率為1%~5%。一般認為房顫持續超過48小時即有血栓形成的可能,因此本次房顫發作起始時間不清楚或者已經超過48小時的患者,轉復前需口服華法林3周(控制INR范圍為2~3),復律後繼續服用4周。經食道心髒超聲檢查如果沒有血栓的征象可以直接復律,復律前需應靜脈應用肝素。如果經食道心髒超聲檢查顯示有血栓征象時,則需要進行嚴格的抗凝治療(一般為口服華法林,達標後3個月再行經食道心髒超聲檢查)後再決定復律。如果患者的血流動力學不穩定需要立即復律,之前需要靜脈應用肝素一次,轉復後至少繼續抗凝治療4周。(3)復律前的鎮靜:復律前適當的鎮靜能夠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及減少電復律帶來的不適感,臨床上一般采用靜脈注射安定針的方法,具體的劑量決定於患者對藥物的敏感性。(4)復律前後抗心律失常藥物的應用:電復律前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能夠提高復律的成功率,減少放電的能量,並能了解患者對藥物的耐受性,以利復律後抗心律失常藥物的選擇,因此房顫復律前醫生會根據患者房顫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抗心律失常藥物。無論何種類型的房顫,恢復窦性心律後需要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保持窦性心律,否則極易復發。
藥物復律采用口服或靜脈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使房顫轉復為窦性心律被稱作房顫的藥物復律。新近發生的房顫用藥物轉復為窦性心律的成功率可達70%以上,但持續時間較長的房顫藥物復律成功率比較低。藥物復律比較適用於那些房顫持續時間不超過半年、心房不大、無結構性心髒異常、房顫的誘發因素已經去除的陣發性或持續性房顫。復律前後參照房顫電復律的要求進行抗凝治療,一般需要口服華法林達標後3周(經食道超聲檢查排除心房內存在血栓時應用肝素的情況下可以直接藥物復律)才能進行復律,復律成功後需要繼續口服華法林至少4周。常用的復律藥物包括:(1)普羅帕酮(心律平),為Ⅰc類抗心律失常藥,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少於同類藥物,目前仍被廣泛使用。用法:口服150~300mg/次,3次/d,靜脈2mg/kg或70mg/次靜脈注射。需要注意的是心律平具有負性肌力的作用,因此不適宜用於合並有冠心病等其它器質性心髒病和心功能不全的患者。(2)胺碘酮(可達龍)。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為目前治療房顫較好的藥物之一。該藥發揮作用很慢,對心髒收縮力的抑制作用比較小,復律效果好,合並心功能不全時也可以應用,胺碘酮使用劑量和方法要因人而異,具體用法:①口服給藥,第1周0.2g/次,3次/天,第2周減為0.2g/次,2次/天,以後改為維持量0.2g/次,1次/天;②靜脈給藥,首先以150mg/10分靜注,隨後1mg/分靜脈點滴6小時,隨後的18個小時以0.5mg/分靜脈點滴,靜脈應用胺碘酮一般3~4天,繼之改為口服。胺碘酮治療房顫的效果可靠,但副作用也較多。常見的副作用包括:①心血管系統:心率過慢、心髒傳導受阻、低血壓等;②甲狀腺功能亢進,發生率約1~5%,停藥數周到數月可完全消失;③甲狀腺功能減低,老年人較多見,可出現典型的甲減征象,停藥後數月可消退,少數需要藥物治療;④長期大劑量服用可導致肺纖維化,需停藥並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⑤肝功能損害,轉氨酶增高,與療程及劑量有關;⑥角膜色素沉積,光過敏等其它副作用。服用胺碘酮應注意監測血壓、心率,2~3個月復查心電圖、甲狀腺功能、肝腎功能,半年復查胸片。
盡管藥物復律更為大多數房顫患者所接受,但研究表明,藥物轉復和長期維持窦性心律的成功率很低,6個月仍成功維持窦性心律的比例為50%左右,1年時70~75%的房顫會復發,而且抗心律失常藥物長期服用,其副作用出現機率明顯增加甚至會增加死亡率,藥物致心律失常效應和心外不良反應也多為常見。
●控制心室率的治療
哪些房顫患者需要控制心室率對於永久性房顫、不易維持窦性心律的房顫、有復律禁忌症和快速心室率的房顫患者,必須進行減慢和控制心室率的治療。心室率減慢後患者的症狀會減輕,血流動力學狀態改善,可達到預防心動過速性心肌病和減少抗心律失常藥物的致心律失常危險性等目標。
房顫患者心室率控制的目標所謂心室率控制,就是允許房顫存在的同時將心室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房顫的室率控制不是說心室率越越好,一般認為房顫心室率控制的目標為:休息狀態下心室率控制在60~80次/分,輕、中等程度活動時心室率控制在90~110次/分,臨床應用中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房顫室率控制的常用藥物
β受體阻滯劑為臨床中控制房顫心室率最常用的藥物,該類藥物可以有效的降低房顫患者的心率。但因其對心髒抑制的作用比較大,易導致支氣管痙攣、運動耐量下降等不足,因此老年患者、慢性肺部疾患的患者、既往有Ⅱ度以上心髒房室傳導阻滯的患者應慎用。常用的β受體阻滯劑及常規劑量見表2,但具體劑量的調整患者需到房顫門診咨詢醫生。
鈣通道阻滯劑常用藥為地爾硫卓(合貝爽)或維拉帕米(異搏定),前者常用劑量為90mg,1~2次/天,後者常用劑量為80~120mg,1次/8小時,此類藥物為迅速控制心室率的一線藥物。地爾硫卓因心髒抑制作用小而應用較多,應該根據病情的急緩采用靜脈或口服的給藥方式。維拉帕米因為生物利用率低等原因,臨床應用較少。
洋地黃類藥物常用的靜脈制劑為西地蘭針,口服制劑為地高辛(常用劑量0.125~0.25mg,1次/天)。該類藥對控制活動時心室率不及前兩類,常應用於伴有心功能欠佳的房顫患者。
控制房顫心室率的注意事項房顫合並預激如果患者心室率極快(300~400次/分),並有低血壓,應立即直流電復律。若心室率中度增快且血壓穩定可靜脈應用心律平、胺碘酮。西地蘭和維拉帕米在房顫伴預激的時候易誘發室顫而導致不良後果,因此這種情況下應禁用。需要注意的是,房顫控制心室率是在房顫未能徹底治愈時的一種姑息性治療方法,房顫持續存在時患者血栓的風險並沒有解除,所以控制心室率往往需要和抗凝預防血栓同時進行。
小兒腦癱患者的家庭是不幸的。那麼小兒腦癱是怎樣的一種疾病,它的病因是什麼,發病症狀分別又有哪些呢?我相信
(一)勞累性心絞痛(anginapectorisofeffort)是由運動或其他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況所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