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風濕性心髒瓣膜病合並發熱,病因復雜多樣,多數見於呼吸道感染。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亦為風心病患者合並發熱的常見病因,其症狀表現多樣,治療復雜。但風心病患者合並長期發熱是否就意味著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呢?如合並其他少見發熱病因,我們能否及時發現?
病例棘手
患者男,70歲,因反復胸悶、氣短10余年,加重伴發熱、寒戰3天入院。曾被診斷為“風濕性心髒瓣膜病,二尖瓣狹窄”,未治療。入院前無誘因發熱,體溫最高38.6℃。既往高血壓病史5年,2型糖尿病病史3年,未系統監測及治療;結核性胸膜炎病史3年,已痊愈。
查體:T38.4℃,呼吸18次/分,脈搏98次/分,P130/70mmHg。無心包摩擦感,心界不大,心率114次/分,心律絕對不齊,第一心音強弱不等,心尖部可聞及隆隆樣舒張中期雜音。腹平軟,肝脾肋下未觸及。血常規:白細胞6.53×109/L,淋巴細胞0.41×109/L,單核細胞0.56×109/L,中性粒細胞比率84.81%,紅細胞4.14×1012/L,血紅蛋白129g/L,血小板116×109/L。空腹血糖:9.8mmol/L。K:3.24mmol/L。IgA:0.51g/L,IgM:0.22g/L,IgG:40.03g/L,RF:6.5U/ml,CRP:8.4mg/dl。ASO:34.2U/ml。綜合檢查、分析後診斷為:風心病聯合瓣膜病、二尖瓣狹窄合並關閉不全、主動脈瓣關閉不全、三尖瓣關閉不全、心律失常-心房顫動、心功能不全、心功能III級,高血壓病3級(極高危),2型糖尿病,急性呼吸道感染,低鉀血症。
治療不利
患者經抗心衰、控制心室率、改善心肌重構及控制血壓、血糖,抗炎等對症治療後,胸悶、氣短症狀緩解,血壓、血糖平穩。每日仍有發熱伴寒戰。考慮發熱原因有以下可能:1.抗菌譜覆蓋不全、療程短、藥量不足。2.非感染性疾病。患者應用三代頭孢菌素,療程已一周,治療上應不存在第一種可能。若為結締組織疾病,患者無皮疹及周身骨關節異常表現,風濕指標無明顯提示方向,免疫球蛋白異常考慮可能為感染所致。治療過程中患者血常規中性粒細胞比率由84.81%逐漸下降至78.21%,考慮患者仍為感染性疾病。
根據感染性心內膜炎的Duck診斷標准,患者目前雖無瓣膜贅生物及血培養證據,但符合五項次要標准,可予診斷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考慮繼續進行抗菌治療。予青霉素400萬單位每6小時一次靜點,聯合氨基糖苷類藥物丁胺卡那靜點一周後聯合喹諾酮治療10天,療程中患者查血培養4次,均未見細菌生長。患者每日仍有發熱。試驗性抗結核治療發熱也無緩解。
診斷遇阻
發熱原因是什麼呢?討論後決定停用所有抗生素,完善相關檢查。行血培養5次,2次培養出表皮葡萄球菌,仍考慮為對青霉素不敏感菌感染所致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藥敏試驗萬古霉素敏感,予萬古霉素靜點抗菌治療9天,患者體溫略有下降但仍高於正常,加用磷霉素鈉,患者仍時有發熱。血液科會診後建議骨穿,但家屬拒絕。抗菌治療一個月,仍有低熱症狀,內科會診後決定再次停用所有抗生素,復查。開導家屬,最終同意行骨穿。結果:多發性骨髓瘤(MM)。
MM是惡性漿細胞無節制增生、廣泛浸潤和大量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出現、沉積,導致廣泛骨質破壞、反復感染、貧血、高鈣血症、高黏滯綜合征、澱粉樣變性和腎功能不全等一系列不良後果的惡性腫瘤。患者轉血液科繼續治療,經化療後發熱症狀消失。
臨床啟示
疾病診治過程中應盡可能用一元論解釋病患,但有時不盡然。診斷要首先考慮常見病、多發病,但也應將少見病納入考慮范疇。此患者在診治過程中有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左心衰、心絞痛、心房顫動等心血管病損表現,在存在原發病的基礎上,不能除外MM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患者發熱初期中性粒細胞比率增高,經抗生素治療後恢復正常,發熱原因不能除外合並感染,包括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和呼吸道感染。在診治過程中,患者無特異性的臨床表現及理化檢查強烈支持某種發熱疾病的診斷,臨床表現均為非特異性。MM引起的心血管病損臨床認識不足,IgG異常增高未引起足夠重視,如早進行骨穿,將有助於臨床確診。
概 述 風濕性心髒病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老年病。尤其是六十多歲的老人當中風濕性心髒病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容
心肌炎指心肌中有局限性或彌漫性的急性、亞急性或慢性的炎性病變。近年來病毒性心肌炎的相對發病率不斷增加。 病情輕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