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PA(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能溶解血栓,目前被認為是急性腦梗死最有效的治療藥物。腦梗死患者如在發病後3小時內接受溶栓治療,32%可恢復到正常或症狀明顯改善。
症狀性出血是溶栓後可能發生的副反應。美國臨床試驗表明,經過3小時標准靜脈溶栓,症狀性腦出血發生率是6%,即100位使用該藥的患者約6位會出現早期症狀性腦出血,其中3位病情會發生惡化(加重或死亡)。如果高於這個水平,說明溶栓方案有問題。目前醫生們在溶栓治療上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超時間窗用藥,即病人已發病超過3小時仍用溶栓治療,究其原因,可能與病人在院外延誤了就診時間、醫生對病人發病時間了解不准確等有關。另一個問題就是適應證掌握得不好。
“這個病人該不該溶栓?”這是很多神經內科醫生收到急性腦梗死病人時常有的困惑。如何決策?大原則是:病人的病情在加重,且很有可能會加重,溶栓要趁早。輕症效果更好,出血風險小。
早期神經影像學評估是重點
病人到急診懷疑是急性腦梗死時,要做頭顱CT,這時就要做好溶栓的心理准備。做CT的目的主要是五定一查:定性——是否為缺血性卒中。定部位——前循環還是後循環。定范圍——梗死范圍。定時期——舊病灶還是新病灶。定病因——可能的病因/發病機制。查禁忌——動脈瘤/惡性腫瘤等。
接下來要做CT結果的判讀:早期缺血無論其范圍如何都應溶栓,如島帶征,尾狀核/豆狀核/基底節模糊,腦溝消失。明顯低密度(梗死)超過1/3大腦中動脈流域時不溶栓。病灶的清晰程度和范圍決定溶栓的安全性。早期缺血性改變是模糊的,明顯低密度是清晰的,二者是不同的階段。早期缺血性改變即使超過MCA流域的1/3,仍然是安全的;而如果明顯低密度超過MCA流域的1/3,溶栓後出血的風險增高8倍。所以大面積早期缺血性改變可以溶栓,而大面積低密度禁止溶栓。
在發病後3小時內可以用rtPA治療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選標准:診斷為缺血性卒中,有可測的神經功能缺損,在開始治療之前症狀發生<3小時,年齡≥18歲。
最近的經驗提示,在某些情況下患者可以接受溶栓治療,盡管具有以下1個或多個相對禁忌證。當這些相對禁忌證存在時,要仔細權衡靜脈rt-PA的風險與獲益:神經系統症狀輕微或快速自發緩解,妊娠,痫性發作後遺留神經功能缺損,最近14天內接受過大手術或嚴重創傷,最近21天內胃腸道或尿道出血,最近3個月內發生過心肌梗死。
因為到達醫院時卒中症狀輕或者快速緩解而未接受靜脈rt-PA溶栓者,大約1/3結局不良,所以不再把“神經系統症狀輕微或快速自發緩解”列為禁忌證,而是列為相對禁忌證。
改進流程避免被時間拖後腿
急性腦梗死靜脈溶栓治療的主要依據是幾項大型臨床試驗(如NINDS、ECASSⅡ、ECASSⅢ、SITS-MOST、IST-3)。這些試驗充分證實了rt-P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好處是壞處的10倍以上,但這種好處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而減少。時間在溶栓治療中的意義特別重要,我們無法保證病人發病後至少在2小時內到達醫院,但要確保讓病人在院內的1小時裡完成溶栓。為此,我們進行了流程再造。
目前天壇醫院的急診溶栓綠色通道是,急診一線接診、篩選,發現可能是溶栓病人即啟動溶栓流程;檢驗人員在肘正中靜脈采血化驗;同時有醫生記錄病人相關信息,帶病人到CT室;影像科醫生進行頭顱CT檢查,排除出血;負責溶栓的二線醫生知情同意,做出溶栓決策;溶栓護士實施溶栓操作和監測;溶栓二線進行神經功能監測和影像復查。
檢驗、影像、急診、監護室和神經內科相互配合,交叉重疊完成各項工作。如抽血的同時開靜脈通道;化驗檢查,抽完即走,醫生根據經驗判斷內環境異常,知情同意前即得到快速血糖結果,其他結果在用藥前得到;醫生陪同患者做CT或核磁,做完即讀完,不需要等報告;醫生決定溶栓的同時,通知病房,在急診完成溶栓,不讓病人多走一步。這樣算下來,15分鐘時完成神經系統檢查、NIHSS評分;25分鐘完成CT掃描;45分鐘拿到CT報告和所有血液化驗報告;60分鐘即可用上溶栓藥。
我們的目標是,從急性腦梗死病人中篩選可以溶栓者,超過50%要保證在1小時內完成溶栓。通過這一流程,目前能做到60%~70%的病人在1小時內接受了溶栓。有溶栓適應證的病人,一定要想方設法為他做溶栓治療,這是醫生的責任。
小兒心肌炎的飲食保健 1、飲食調攝:飲食宜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多食葡萄糖、蔬菜、水果
我現在是不是已經沒法治療了?這到底是怎麼引起的?那麼帶著這一系列的問題我們來了解一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