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擁有心血管患者近3億,絕大部分都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服藥,所以他們的用藥安全值得社會的關注。不過,由於國內缺少相關的臨床研究,加上跨國藥企的利益驅使,致使大部分的醫院都是按照歐美標准開藥,大大增加了患者的醫療費用的同時,還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開藥盲目大劑量副作用明顯
54歲的天津患者呂某2012年做了冠心病支架手術,術後服用血小板抗凝藥物波立維,每日2粒,發生嚴重皮疹反應。後到北京就診,采取波立維減半至1粒,同時加脫敏藥,過敏症狀漸漸消失。同期化驗結果顯示,術後一個月“血小板抗凝情況佳”,這說明藥量減半沒問題。
據了解,類似呂某這樣因大劑量用藥產生副作用的案例並不少見。一些瓣膜病患者換瓣術後,為防止血栓形成,須服用抗凝藥物華法林。在治療過程中發現,按照國外的標准吃,中國人出血的幾率增加,把用量下調,既能達到抗凝的效果,又減少了出血等並發症。
波立維、華法林是許多心血管病患者需長期服用的藥物。多名患者表示,大劑量處方也加重了他們的醫療負擔,一天一片與一天兩片,藥費大不一樣。相關專家表示,在近年的一些研究中,並沒有發現大劑量的療效優於標准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