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初,我們提出了一種利用常規的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數據反映動脈硬化程度的新指數,稱之為動態的動脈硬化指數(AmbulatoryArterialStiffnessIndex,AASI)。
實際上,早在1914年,英國學者MacWilliam等已經闡述了收縮壓與舒張壓的變化與血管彈性之間的關系。如果動脈血管健康而有彈性,當收縮壓升高時,舒張壓也相應增加。當動脈血管的彈性降低時,隨著收縮壓的升高,舒張壓增高不明顯,有時甚至會降低。這說明收縮壓和舒張壓變化的關系可以反映動脈血管的彈性功能。人類24小時血壓的晝夜變化,正好提供了在不同生理情況下的一系列收縮壓與舒張壓的數值。利用這些血壓變異,可以計算出舒張壓和收縮壓變化之間的關系。因此,我們假設24小時動態的舒張壓與收縮壓之間的回歸斜率可以反映動脈硬化程度。AASI定義為1減去該回歸斜率。動脈硬化程度越嚴重,AASI越趨向於1。
我們首先將AASI與現有的動脈硬化指數進行了比較。采用脈搏波分析儀檢測頸-股動脈脈搏波傳導速度(PWV)、中心和外周脈搏壓、中心(CAIx)和外周(PAIx)反射波增壓指數等反映動脈硬化的指標,同時進行24小時動態血壓檢測。在166例志願者中,AASI與PWV顯著相關(相關系數r=0.51,P<0.0001)。在348例自然人群樣本中,AASI與CAIx(r=0.48)、PAIx(r=0.50)及中心脈壓(r=0.50)等密切關聯(P<0.0001)。調整可以影響動脈反射波的身高和心率等變量前後,AASI比24小時脈壓與CAIx及PAIx相關程度更為密切(P<0.0001)。在年齡小於40歲的年輕人中,24小時脈搏壓與收縮期增壓指數間沒有關聯,而AASI則與CAIx和PAIx等均顯著相關(P<0.05)。提示AASI可能是反映動脈硬化程度的早期指標。
AASI隨著年齡及平均動脈壓的升高而上升,隨著身高的增加而下降,而與24小時平均心率無關。女性平均AASI高於男性。在血壓正常的受檢者中,AASI的95百分位數為0.55。AASI的正常參考值范圍是:年輕人(20歲)<0.50,老年人(80歲)<0.70。這一參考值還有待在前瞻性研究中進一步證實。
AASI作為動脈硬化指數,與靶器官損傷密切相關,並可預測心腦血管危險。在188例未治療的意大利高血壓病人中,AASI每增加一個標准差(0.17單位),患微量白蛋白尿、頸動脈斑塊或內中膜增厚、左心室肥厚的危險增加2倍。AASI與24小時尿蛋白排洩量呈正相關,與肌酐清除率呈負相關。在都柏林心血管研究中,11291例高血壓患者平均隨訪5.3年後,AASI可獨立於傳統心腦血管病危險因素,預測心血管死亡,尤其對中風有較強的預測能力。在丹麥的一個40歲以上的自然人群中(n=1829),平均隨訪9.4年,AASI每增加一個標准差(0.14單位),發生中風的相對危險比為1.62(95%CI1.14-2.28,P=0.007)。在日本的OHASAMA人群研究中,隨著遞增的AASI的四分位數,發生心血管死亡和致死性中風的危險呈“U”字型,進一步證實了AASI可在亞洲人群中預測心血管死亡和致死性中風。
總之,AASI是一個反映動脈硬化程度的新指數,測量方便,無需專門的設備和人員培訓。AASI與靶器官損傷有關,可預測心血管危險,對中風有較強的預測能力。但AASI是血管功能的一個間接測量指標,受其它血流動力學參數的影響,如動脈反射波、外周阻力等。AASI究竟反映了動脈的那些特性,仍需深入探討。對中風高發的我國人群,其危險預測價值如何,更值得進一步研究。
1名9旬的尹老太太,主動脈瓣嚴重狹窄,需接受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曾數次發生急性盲腸炎,因麻醉及手術危險性高無法開刀,病患
概 述 爺爺今年72歲了,他在年輕的時候就有心髒病。但是由於年齡的增大,他的心髒病的病情越發的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