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和高血脂都是對人體危害比較大的心血管疾病,兩者並存時,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遠較僅有一項者更高,應引起重視,早日接受積極治療。那麼,日常應該如何改善生活方式遠離這兩種疾病呢?下面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吧。
改善高血脂可調整飲食結構
首先可通過調整飲食結構的方法降低膽固醇,建議4到6周去醫院查一次血脂,監測2到3個月,再根據具體的情況,確定下一步的治療。如果檢查不達標,醫生建議同時服用降壓藥與降膽固醇類藥,應當盡力配合,不要自行吃吃停停。
有些患者特別關注藥物以及藥物之間的副作用。我們對藥品應該有正確的認識,不能“因噎廢食”。降膽固醇藥物比較常見的副作用是消化道不良反應,比如惡心、上腹部不適。極個別患者服藥後可能出現肌肉疼痛,或者出現乏力和輕微的疼痛,並逐漸加重,這在醫學上稱為肌病,它的發生率是1/1000左右。如果服用藥物期間出現這些症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需強調,藥物的降膽固醇作用和副作用屬於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千萬不要因為有副作用,就停止降膽固醇治療,因為“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高的危害是相當大的。
警惕“懶得動”讓高血脂成為定時炸彈
國內外研究表明,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很多起源於兒童期,甚至嬰幼兒和胎兒時期,現在的小胖墩越來越多,可家長們普遍沒有意識到,過高的血脂就像在體內埋下一顆“隱形炸彈”,會一點點地堵住血管,十幾二十年後,不知道哪一天就會爆炸。李教授帶領自己的研究生做的一項研究很是說明問題,他們給新出生的兔子從小喂養高脂肪飲食,結果發現,4周後兔子的主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就能達到44.12%,6周後達到62.12%,8周後達到79.65%,隨著時間延長,損傷面積越來越嚴重。“人的血管同樣如此,不要以為小孩子好恢復沒問題,等到了成年,有了病再去注意就已經晚了。特別是家裡如果有親屬年紀比較輕就得了冠心病、心梗的,更應該從小高度警惕。”李教授表示。
他們的研究還發現,飲食干預對早期的動脈粥樣硬化可以逆轉,而到了中晚期就無能為力了。李教授見過一個小胖墩,抽血化驗時就能看見化驗管裡漂著一層油,結果一問,孩子特別愛吃“垃圾食品”,頭一天剛吃了炸雞;當嚴格控制了2個星期的飲食後復查,血脂就下降了不少。因此,心血管疾病的預防越早越好。“不是說不吃肉、不碰油,而是要平衡膳食、飲食結構多樣化,不要養成了口味重、好油喜鹹的不良習慣,將來想改也改不了。”李教授告訴記者,醫生的工作非常忙碌,根本沒有時間計算攝入量、分析膳食配比等,平時吃飯做菜都很簡單,但是該吃些什麼、怎麼去吃,還是會注意。她自己平時愛看電視裡的美食節目,但對於那些浸在油裡炸、過油好幾遍的菜不是很推崇。炒菜時擱上很少的橄榄油其實就夠用了,再炖點肉,最好是瘦肉、魚肉等,既能保證營養、脂肪也不會超標。李教授的體會是,適當少吃一點,比如雞蛋不一定天天吃,一周吃三四個就夠了;飲食花樣多一點,五谷雜糧、蔬菜水果每天最好都要吃;而動物內髒、松花蛋等高膽固醇食物,則盡量避免。
談到運動和心態,她表示,現代社會中,腦力工作者越來越多,“懶得動”成為很多人的口頭禅,不論再忙,也要找機會站起來,走走路、散散步,或者去跳跳舞,讓身體動起來,哪怕每次只有十幾、二十分鐘,對血管和身體器官也會大有幫助。
(實習編輯:徐建霞)
亞特蘭大(路透社)--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有心髒病的中老年人可能接受手術比只是服藥獲得更多的益處。冠心病是75歲以上老年
當今,人們普遍關注“奪命沒商量”的癌症;卻不知動脈硬化才是人類壽命的“第一終結者&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