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脈心血管病網 >> 心血管科疾病 >> 其他常見疾病 >> 其他綜合 >> 餐後血脂異常成臨床血脂管理新指標?

餐後血脂異常成臨床血脂管理新指標?

  餐後血脂異常成臨床血脂管理新指標?

  既往臨床高血脂的管理,一直聚焦在空腹狀態下的血脂水平。而機體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均處於餐後狀態,真正處於空腹狀態的時間僅在晨起餐前的約4h。故而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有學者提出要重視餐後血脂水平,“餐後狀態是致動脈粥樣硬化的關鍵時期”的論點。餐後高血脂,即進餐後機體血液中的各項脂類物質全部或部分高於正常濃度,屬一種病理狀態,如同“無聲殺手”,與空腹高血脂一樣,同樣對機體有害。

 餐後血脂異常成臨床血脂管理新指標?

  高甘油三脂血症定義 國內外尚未統一

  目前國內外對餐後血脂尚無統一定義,最初有學者將其定義為進食後血脂或脂蛋白發生的一系列動態改變。根據哥本哈根城市心髒研究報道,不論是脂肪餐試驗中,還是正常飲食狀態下,血甘油三酯的高峰水平均出現在餐後4h。2010年雅典專家共識也認為脂肪餐試驗後4h的血甘油三酯水平,能更好地評價餐後甘油三酯水平。目前國外有些國家,如丹麥已實施檢測餐後狀態下各項血脂指標。

  同樣,對於餐後高脂血症的診斷標准,目前國內外也均未統一。有研究認為,餐後甘油三酯>2.27mmol/L時,可診斷為餐後高甘油三酯血症。雅典專家共識則認為,理想的餐後甘油三酯濃度應<2mmol/L;脂肪餐試驗中任意時間的甘油三酯濃度均≤2.5mmol/L,方能被判定為正常的餐後甘油三酯反應;非空腹狀態時的甘油三酯水平1~2mmol/L,應行脂肪餐試驗,以評估餐後血脂反應。

  餐後血脂的意義需更多研究闡明

  高甘油三酯血症是2型糖尿病患者脂代謝紊亂的特點之一。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級親屬的研究表明,即使空腹血糖及空腹甘油三酯水平正常時,其餐後甘油三酯水平仍較對照組增高約50%,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餐後血脂紊亂早於空腹血脂異常。

  餐後血脂代謝異常,同樣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現為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水平增高及清除延遲。

  近年來有學者對餐後血脂進行了相關研究,發現餐後血脂異常與動脈粥樣硬化密切相關,是其發生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Nordestgaard等研究結果顯示,無論男性還是女性,其餐後甘油三酯水平增高均會增加心肌梗死、缺血性心髒病及死亡風險,餐後高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水平,預測心血管疾病的准確率顯著高於空腹甘油三酯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相關研究還發現餐後血脂異常與缺血性卒中密切相關。大樣本隊列研究也得出了同樣結果,即餐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與心肌梗死、缺血性心髒病及猝死密切相關。

  “鐘擺學說”認為以動脈粥樣硬化為特征的大血管並發症,早在2型糖尿病確診前就已發生,即病變開始於糖耐量異常階段,因而糖尿病又稱為“糖脂病”。同時這一學說也提示血脂異常可能是一種原發性代謝紊亂,而2型糖尿病患者的餐後血脂紊亂,很可能早於空腹血脂異常。

  有學者觀察非糖尿病中年男性,發現頸動脈內中膜厚度與餐後甘油三酯水平顯著相關,但與空腹甘油三酯水平無相關性。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發現,僅空腹甘油三酯水平升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甘油三酯水平,與頸動脈內中膜厚度顯著相關;而空腹甘油三酯水平正常者,則無此相關性,但餐後甘油三酯水平仍與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呈顯著正相關。

  盡管餐後血脂紊亂狀態及其臨床意義,尚有待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才能闡明。但已有研究結果提示,在臨床診療中應重視餐後血脂的有效管理,尤其是糖尿病患者。

 

熱門文章
高血壓保養十個“金點子” 高血壓用藥七雷區

高血壓是我國多發病之一,如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其發展後果是非常嚴重的。該病可以導致高血壓心髒病、腦血管病(腦卒中)、高血壓

有益於動脈硬化的幾種食物

動脈硬化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對於這樣的一種疾病飲食的調理與治療是一樣不可缺少的。下面就幾種有益於動脈硬化的

心血管疾病治療 心血管疾病護理 高血壓問答 冠心病問答 心肌梗塞

Copyright © 脈脈心血管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