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脈心血管病網 >> 心血管科疾病 >> 其他常見疾病 >> 心力衰竭 >> 心力衰竭的症狀如何鑒別 預防心衰怎麼做?

心力衰竭的症狀如何鑒別 預防心衰怎麼做?

   心力衰竭簡稱心衰,是指由於心髒的收縮功能和或舒張功能發生障礙,不能將靜脈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髒,導致靜脈系統血液淤積,動脈系統血液灌注不足,從而引起心髒循環障礙症候群,此種障礙症候群集中表現為肺淤血、腔靜脈淤血。根據心髒循環障礙症候群的不同時期和不同程度。

心力衰竭的症狀如何鑒別?預防心衰怎麼做?

    臨床上誘發心力衰竭的原因是有很多的,最為常見的誘發因素是:心髒的負荷過重、心肌代謝異常或障礙、心肌病。     心髒收縮功能、舒張功能在心髒所承受的阻力增大的情況下,會出現心髒負荷加重或過度,而心髒負荷過度是心力衰竭的常見原因,例如高血壓時間久了之後也可以引起心力衰竭,包括飲酒、慢性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也可以引起心力衰竭,這些都是因為加重心髒負擔而引起的,一般這種情況是先發生心肌的肥厚,進而代償不能滿足供氧時就產生了心力衰竭。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出現心肌代謝障礙,也會加大心力衰竭出現的概率。這種最常見的是冠心病即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心肌長期缺血、缺氧會引起的心力衰竭,這是由於冠脈血流量減少病變部位心肌供血相對或絕對不足,而導致心力衰竭,其中冠脈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梗死也是造成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     還有一部分心力衰竭是心肌病引起的,常見的致病因素有:心肌炎、擴張型心肌病等。在心肌發生病變的情況下,心肌會發生代償性的肥厚,心功能暫時處於正常狀態,但是當有一些急性誘因發生時會導致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的三個分類鑒別
  一、按心力衰竭發展的速度分類     按心力衰竭發展的速度可分為急性和慢性二種,以慢性居多。急性者以左心衰竭較常見,主要表現為急性肺水腫。     二、根據心力衰竭發生的部位分類     根據心力衰竭發生的部位可分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左心衰竭的特征是肺循環淤血;右心衰竭以體循環淤血為主要表現。     三、收縮性或舒張性心力衰竭分類     因心髒收縮功能障礙致收縮期排空能力減弱而引起的心力衰竭為收縮性心力衰竭。臨床特點是心腔擴大、收縮末期容積增大和射血分數降低。絕大多數心力衰竭有收縮功能障礙。充血性心力衰竭時舒張功能異常的重要性,近年來日益受到重視。它可與收縮功能障礙同時出現,亦可單獨存在。舒張性心力衰竭是由於舒張期心室主動松弛的能力受損和心室的順應性降低以致心室在舒張期的充盈受損,心室壓力—容量曲線向左上方移位,因而心搏量降低,左室舒張末期壓增高而發生心力衰竭,而代表收縮功能的射血分數正常。     預防心力衰竭的有效措施
  1、預防感冒     在感冒流行季節或氣候驟變情況下,患者要減少外出,出門應戴口罩並適當增添衣服,患者還應少去人群密集之處。患者若發生呼吸道感染,則非常容易使病情急劇惡化。     2、適量活動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體力活動,但切忌活動過多、過猛,更不能參加較劇烈的活動,以免心力衰竭突然加重。     3、飲食宜清淡少鹽     飲食應少油膩,多蔬菜水果。對於已經出現心力衰竭的病人,一定要控制鹽的攝入量。鹽攝入過多會加重體液潴留,加重水腫,但也不必完全免鹽。     4、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定要戒煙、戒酒,保持心態平衡,不讓情緒過於興奮波動,同時還要保證充足的睡眠。     5、重視體檢     每年除常規體檢項目外,要增加一個心髒彩超篩查,看有無心髒結構或功能改變。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出現了氣喘、心悸、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夜間咳嗽、腹脹、尿少、下肢浮腫等典型的心衰臨床症狀才去就醫,這時,一切治療都不再是逆轉而是控制心衰。     6、適當運動     心衰患者在狀況穩定的情況下,應保證適當運動。臥床太久,人體血液流動緩慢,在心衰尤其是合並房顫時,容易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當血液流動至肺部時就會造成肺栓塞,嚴重時可猝死。因此,散散步、打打太極,甚至走路5分鐘都有很好的效果。     7、及時治療原發病     積極治療各種心髒疾病,如心痛、胸痺、肺脹、心悸、怔忡、眩暈等,以防止心衰的發生,一旦發病,應積極搶救,及時治療。     8、嚴密觀察病情,認真細致調護     准確記錄體溫、呼吸、心率及心律、血壓、體重、尿量等。操作時動作要輕,細心謹慎,語言要徐緩聲低,同時做好精神護理,解除患者思想顧慮。
熱門文章
心肌梗塞不可以治到完全恢復的

概 述 一般來說,得了心肌梗塞,會有很多的症狀出現的,會時不時感覺心口痛,性質與心絞痛相同,痛的還

早晚小細節注意防心梗 “救心藥”24字歌訣要會用

   清晨,人們容易出現脈搏加快、血壓升高、心髒供血不足等情況。而在這段時間劇烈運動,會給心髒增加額外的負擔,

心血管疾病治療 心血管疾病護理 高血壓問答 冠心病問答 心肌梗塞

Copyright © 脈脈心血管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