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怎麼回事?是指心髒當時不能搏出同靜脈回流及身體組織代謝所需相稱的血液供應。往往由各種疾病引起心肌收縮能力減弱,從而使心髒的血液輸出量減少,不足以滿足機體的需要,並由此產生一系列症狀和體征。
心力衰竭有哪些危害?
第一,心力衰竭可引起並發症,如低鉀血症:多見於噻嗪類或袢利尿劑連續應用或大量利尿後。要注意的是,出現低鉀血症時,可改用保鉀利尿劑,每日觀察血鉀變化,血鉀恢復正常後停用。
第二,引起低鈉血症:多見於大量利尿並嚴格限制Na+攝入的患者,可並發失水和酸中毒。
第三,心力衰竭患者不僅要忍受呼吸困難、足踝腫脹、精疲力竭等臨床症狀帶來的極大痛苦,而且因反復住院,給病人及家屬帶來諸多的不便和沉重的負擔。
第四,心力衰竭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有人稱心衰是“生命的拌腳石”。
心衰不能只靠藥物治療
心衰是一種自行發展,不斷惡化的疾病,醫學界已經把該病列為本世紀心髒病要解決的兩大重要課題之一。為了解我國慢性心衰患者的診治狀況,為今後防治工作提供參考,中華心血管病學會對國內42家醫院1980、1990和2000年三個年段的10714人住院病歷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和比較。這次大樣本調研歷經3年,在國內尚屬首次。
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慢性心衰病患者60歲以上的占50%以上,同屬中老年疾病,其中男性多於女性。80年代導致心衰第一病因的風濕性心髒瓣膜病現已下降,而冠心病和高血壓所引起的心衰卻明顯上升,其中冠心病患者占半數左右。
住院期間治療心衰的藥物仍以洋地黃強心類藥、利尿劑、硝酸酯類等傳統老藥為主,三個年段使用比例分別為55.4%、43.2%和48.2%;而經臨床試驗證實,對心衰確有療效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和β受體阻滯劑,3個年段使用率逐步上升,但升幅有限,其中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僅為40.4%;β受體阻滯劑更低,不足20%,遠不及歐美國家90年代60%~90%的使用率水平。
住院期間心衰死亡率,雖呈逐年遞減趨勢,但8.9%的總死亡率仍明顯高於同期住院心血管患者的總死亡率;死亡病因半數以上為泵衰竭,占59%;其次為心律失常和猝死各占13%;其他死因占14%。心衰患者病死平均年齡為(66.4±25.2)歲,明顯高於非死亡心衰患者;三個年段死亡患者平均病程分別為(141.6±122.2)個月、(103.9±40.3)個月、(51.3±79.4)個月,比同期總病例的平均病程約長10%~17%;與同期總病例的住院天數比較,無縮短趨勢。
多數循證醫學的資料證實,以往常規藥物不但不會延長心衰患者生命,甚至會使之惡化。20多年心衰治療的概念有了本質性轉變,已從改善血液流動力學觀點進展到生物學調整的觀點。
歐美國家的心衰治療指南明確指出,心衰患者應盡早使用和減少死亡率有效的藥物。去年,我國制定的心衰診治建議,也提出相同的觀點。但我國臨床用藥觀念依然陳舊,與國際治療水平有差距,所以導致心衰診治成為難題。
近年來國內開展的干預防治心血管病的各種危險因素的宣傳教育,對減少高血壓、冠心病以及心衰的發生具有成效也很有意義。但仍然不夠,還應以一級預防為主,采取強有力的健康促進措施,提高群眾自我保護意識,尤其要提高對臨床醫師正確使用藥物的認識,讓他們盡早給患者使用能有效降低心衰死亡率的藥物,以使廣大患者真正受益。
心衰患者應該要如何飲食
1、限制脂肪。
肥胖者應注意控制脂肪的攝入量。因為脂肪產熱量高,不利於消化,在胃內停留時間較長,使胃飽脹不適;還能抑制胃酸分泌,影響消化,加重心衰。
2、補充維生素。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一般胃納較差,加上低鈉飲食缺乏味道,故膳食應富含多種維生素(維生素食品),可多吃些鮮嫩蔬菜(蔬菜食品)、水果(水果食品)。
3、限制水的攝入。
充血性心力衰竭時,患者的液體攝入量一般限制在每日1000~1500毫升(夏季可為2000~3000毫升),但應根據病情及個人習慣而有所不同。對於嚴重心力衰竭,尤其是伴有腎功能減退的患者,由於排水能力減低,在采取低鈉飲食的同時,更應控制水分的攝入,否則可能引起稀釋性低鈉血症,導致頑固性心力衰竭。
4、調節鉀的攝入。
鉀平衡失調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最常出現的一種電解質紊亂現象。臨床中最常見的是缺鉀,主要因為:鉀攝入不足;鉀的額外丟失;鉀經腎髒排出過多;以及其他情況,如胃腸外營養、透析等。缺鉀可引起腸麻痺、嚴重心律失常、呼吸麻痺等,並易誘發洋地黃中毒,造成嚴重後果。
一直以來,糖尿病以內科治療為主,要求患者終生服藥,嚴格控制飲食。這種治療模式難以長期緩解病情,而且很多患者感到難以堅持治
據古籍記載,菊花味甘苦,性微寒;有散風清熱、清肝明目和解毒消炎等作用。對口干、火旺、目澀,或抽風、寒、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