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壓的保健原則
1.高熱量高蛋白:在六大類食物均衡攝取的前提下,體重過輕(BMI<18.5以下)或是營養不良所導致的低血壓,每日攝取熱量建議每公斤體重35大卡,蛋白質則以每公斤體重1.2-1.5克為原則。食欲較差者,可選擇能刺激食欲的食物和調味品,如蔥、姜、蒜、糖、胡椒鹽、辣椒等,且以少量多餐的方式來增加熱量及蛋白質攝取量。
2.搭配運動調整體質:加強運動量可以幫助身體調節血壓,因此低血壓民眾可以藉由適度的運動來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進而幫助血壓的調節。
3.高鹽飲食:低血壓可經增加鹽分攝取量提高血壓,約為正常的2至3倍,每日約10至15克,且多喝水增加體內血容量。
4.紅血球過低導致貧血:如果是因為紅血球過低及血紅素過低所造成的低血壓,宜適當攝取高生理價的動物性蛋白質,如蛋類、奶類、瘦肉、中小型深海魚,補充適量維生素B12及維生素C等。植物性蛋白質則建議以大豆、豆腐,並搭配新鮮蔬菜及水果。
5.飲食與高血壓相反:低血壓應選擇適當的高鈉、膽固醇飲食。血液膽固醇偏低者,可多攝取含膽固醇食物,如內髒類及蛋黃等食物,提升血液膽固醇有利於血壓上升。
低血壓病情輕則感覺短暫性不舒服,嚴重時可能引發中風或心肌梗塞等並發症。因此營養師提醒,長期有低血壓問題的人,飲食需反向調整,適度多補充高鈉、高熱量和高膽固醇食物。
引起低血壓的原因
低血壓是指體循環動脈壓力低於正常的狀態。由於高血壓在臨床上常常引起心、腦、腎等重要髒器的損害而備受重視,世界衛生組織也對高血壓的診斷標准有明確規定,但低血壓的診斷尚無統一標准。一般認為成年人上肢動脈血壓低於12/8kPa(90/60mmHg)即為低血壓。根據病因可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低血壓,根據起病形式可分為急性和慢性低血壓。
1、生理性低血壓狀態
指部分健康人群中,其血壓測量值已達到低血壓標准,但無任何自覺症狀,經長期隨訪,除血壓偏低外,人體各系統器官無缺血和缺氧等異常,也不影響壽命。
2、病理性低血壓病
除血壓降低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症狀以及某些疾病。
(1)原發性低血壓病指無明顯原因的低血壓狀態,如生理性低血壓(體質性低血壓),多見於體質瘦弱的老人、女性。
(2)繼發性低血壓病指人體某一器官或系統的疾病所引起的血壓降低。這種低血壓可在短期內迅速發生,如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嚴重創傷、感染、過敏等原因所致血壓急劇降低。大多數情況下,低血壓為緩慢發生,可逐漸加重,如繼發於嚴重的肺結核、惡性腫瘤、營養不良、惡病質等的低血壓。
患有低血壓的人,日常總感覺腦袋不清醒、渾渾噩噩,嚴重時還會誘發腦梗塞、心肌缺血等心腦血管疾病,給病人、家庭和社會都帶來嚴重影響。那麼預防低血壓的方法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
預防低血壓的方法
專家介紹,預防低血壓的方法可以參考以下幾種:
1、晚上睡覺將頭部墊高,可減輕低血壓症狀。
2、早上起床時,應緩慢地改變體位,防止血壓突然下降,起立時不能突然,要轉身緩緩而起,肢體屈伸動作不要過猛過快,例如提起、舉起重物或排便後起立動作都要慢些。
3、洗澡水溫度不宜過熱、過冷,因為熱可使血管擴張而降低血壓,冷會刺激血管而增高血壓。常淋浴以加速血液循環,或以冷水,溫水交替洗足。
4、對有下肢血管曲張的老人尤宜穿有彈性的襪子、緊身褲,以加強靜脈回流。體格瘦小者應每天多喝水以便增加血容量。
5、不要在悶熱或缺氧的環境中站立過久,以減少發病。
6、少量多餐,不宜吃得過飽。餐後不要馬上活動,可適當休息(約30-60分鐘)後再站起行走或干其它事。同時要多飲水,每日至少喝2~-升。
7、運動鍛煉可改善人體對血壓的調節,持之以恆的運動有助於減少低血壓發生,但應注意運動量不宜過大,也不可做體位變動過大的運動,以步行、慢跑、游泳等項目為宜,運動後應無氣喘,心率不超過110次/分鐘。
8、忌食生冷及寒涼、破氣食物,如菠菜、蘿卜、芹菜、冷飲等。千萬不要吃玉米等類降血壓食物!低血壓病人宜選擇高鈉(食鹽每日宜12-15克)、高膽固醇的飲食,如動物腦、肝、蛋黃、奶油、魚子等,使血容量增加,心排血量也隨之增加,動脈緊張度增強,血壓將隨之上升。
輕微低血壓患者可以不用治療,但一定要按照以上預防措施進行調理身體。嚴重低血壓患者,應及時就醫治療,以免加重病情。
老年人換高血脂病症的概率在30%-50%,可見比例很高。老年人應該格外重視高血脂症的預防和護理。那麼,介紹幾種中藥可以幫
常見的心律失常治療方法大盤點。心律失常的治療方法有哪些,抗心律失常藥物對心律失常的康復有幫助嗎,治療心律失常的措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