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一:只要能降壓,選擇哪種降壓藥都一樣。
許多心梗後的病人經常頻繁地換用各種降壓藥,或是聽別人說某種降壓藥好就隨便換藥。他們覺得只要能降壓,選哪種降壓藥都一樣。其實,對於心梗後高血壓患者來說,降壓藥應該首選既能降血壓又能保護心髒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類,如捷賜瑞、蒙諾、洛汀新等)、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類,如科素亞、代文、安博維等)、β受體阻滯劑(如倍他樂克、康可、達力全等)和醛固酮拮抗劑(安體舒通)。
短效的二氫吡啶類降壓藥物會引起反射性心動過速,而且短效制劑血壓波動大,增加心梗後死亡率,所以不宜選用。如果有大面積心梗導致心功能受損,加用β受體阻滯劑要從小劑量開始,注意觀察心衰症狀是否加重,逐漸加量。服用β受體阻滯劑如要停藥的患者,不能突然停藥,以免誘發心絞痛。哮喘或緩慢型心律失常患者β受體阻滯劑禁用。
心梗後的高血壓患者應該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合適自己的降壓藥,定期監測血壓,了解自己血壓控制情況。如果一種降壓藥不能控制好血壓,那麼可能要加用另一種降壓藥,按照“小劑量聯合用藥”的原則,安全經濟地將血壓降到目標值。如果血壓控制得不滿意,或是波動很大,可以咨詢心血管專科醫生排除繼發性高血壓,或是做24小時動態血壓檢查,了解自己全天血壓控制情況,以便及時調整用藥。
誤區二:降壓藥不能用得太好,會有耐藥性。
這是一個常見誤區,降壓藥不會像抗生素那樣使用久了會產生耐藥。因細菌和病毒會產生基因突變,一種抗生素應用久了會產生耐藥菌株。高血壓的病因裡沒有發現細菌或病毒起作用,目前也沒有發現耐藥現象。
最近幾年科學研究發現,有藥物抵抗現象(如阿司匹林抵抗),系先天遺傳,由病人自身的基因所決定,這也可以解釋每個人對藥物反應為什麼不一樣。降壓的目的既要降血壓又要保護各個髒器,所以選藥物時就是要考慮這兩個方面,遵照循證醫學,而不是等到髒器功能不好了再選擇好藥,而且心腦腎等重要髒器的損害是無法逆轉的。
誤區三:血壓降得越低越好。
為了保護心腦腎這些重要髒器,把過高的血壓降到正常范圍是降壓治療的目標。對於冠心病患者,高血壓增加心髒負擔,進一步損害心髒,但並不是說血壓降得越低越好。
各個髒器的血液供應量I與壓力U(即血壓)成正比,與血管阻力R成反比,可用公式表示I=U/R。心肌梗死患者,冠狀動脈存在斑塊阻塞血管,即血流阻力增大(R增加),此時如血壓U太低,冠狀動脈血流I肯定進一步降低。單從增加冠狀動脈血流供應角度看,血壓越高越好,但血壓太高會增加心髒負擔,損害心腦腎功能,也損害血管內皮細胞功能,所以有一個合理的平衡點,它既能保證冠狀動脈血液供應,又不損害心腦腎各個髒器。
一般來說,高血壓合並糖尿病或腎病的患者,血壓要降到130/80毫米汞柱以下。為了減少心肌氧耗,心梗後的高血壓患者血壓要求降至130~120/85~75毫米汞柱,舒張壓不能低於70毫米汞柱。對於已經做過冠狀動脈造影及介入治療的患者,如果冠脈血管病變已成功置入支架,血管已經通暢的心梗後患者血壓可以降至115/75毫米汞柱。
如果是老年患者,血管病變沒有進行成功地介入治療(血管阻力R很大),那麼血壓不宜降得太低,以免影響冠狀動脈的血液供應。對於老年人來說,降壓應逐步進行,如果沒有頭暈、乏力、疲倦等低血壓反應,血壓可以進一步降到目標值。患者在規律服用降壓藥期間如果血壓驟降,需警惕再次心梗,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誤區四:只要感覺好,血壓一定不高。
許多高血壓患者平時不注意監測血壓,覺得自我感覺很好,頭不昏眼不花,血壓一定不會高。這些患者往往是在體檢或因其他不適就診時才發現血壓高。
我們常說高血壓是“無聲殺手”,這是因為很多患者血壓很高卻沒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要等到心梗、腦卒中這些嚴重後果出現時,人們才會意識到它造成的危害。人的血壓受情緒波動、季節變化影響很大,寒冷季節血管收縮,此時的血壓會比夏天高,降壓藥的劑量也要增加。所以,高血壓患者要學會自我監測血壓,做好自己的保健醫生。
誤區五:降壓藥什麼時候吃都一樣。
降壓治療需要規律服藥,但是很多高血壓患者不知道這很重要,時常忘了吃藥,什麼時候記起來了就補上一片;還有些高血壓病人只要不舒服就隨便找點降壓藥吃下去,也有一些病人因為早晨要抽血化驗,就不吃降壓藥。這些做法都是既不科學又不安全的。
那麼,高血壓患者究竟應該怎樣正確服藥呢?人的血壓一天之中有兩個高峰,分別是早晨9~11點,下午3~6點,在我們入睡後血壓就會逐漸下降。
為了保持一天中血壓穩定,如果服用24小時長效制劑,在早晨起床後服下一片就可以了。如果是短效制劑,可以在早晨醒後就服用;一天中最後一次服藥最好在下午6點之前,這樣降壓藥的血藥濃度與血壓的峰值能較好吻合。
過晚服藥會導致夜間重要髒器血流灌注過低,這樣對老年人尤為不利,很容易誘發腦梗。像前面那些患者那樣不正確服藥,血壓忽高忽低控制不好,對髒器會造成更大損害。高血壓患者只要做到合理選藥,規律服藥,定期監測,血壓達標,就能大大減少心腦血管並發症。
冬季急性心肌梗死多發跟溫度有一定關系。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血管管腔因硬化等原因而較為狹窄,天一變冷,血管更容易收縮或者痙攣,使血管變得更細,造成心髒、大腦等供血不足而發病。疾病的發生,往往會給人們提示,只不過很多人都沒有重視這些信號。而最突然的疾病的一種也莫過於急性心肌梗死,但總體而言還是會給人們信號的。為了避免這些心腦血管疾病,給患者的建議那就是多太極拳、八段錦這類運動。
【心肌梗死的征兆】
冬季急性心肌梗死多發跟溫度有一定關系。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血管管腔因硬化等原因而較為狹窄,天一變冷,血管更容易收縮或者痙攣,使血管變得更細,造成心髒、大腦等供血不足而發病。
好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約70%有先兆症狀。這些先兆症狀多在發病前1周出現,少數甚至提前數周就出現了,還有一部分病人發生於梗死前1~2天,有的病人還會反復出現,就看本人重不重視。
如果患者認識到這些先兆並及時處理,有的患者可以免於急性心肌梗死;即使發生心肌梗死,梗死的生理范圍也較小,症狀較輕並發症少,易於康復,存活率也明顯提高。而如果不重視這些信號,搶救不及時,甚至有猝死的可能性。
這類症狀包括:突然明顯加重的心絞痛發作,有些心髒病人平常也有心絞痛,含服硝酸甘油一般能緩解。但是,急性心肌梗死者的心絞痛更嚴重,疼痛常放射至背部、左肩、上肢或咽喉部,含服硝酸甘油不易緩解。同時,這種疼痛還伴有惡心、嘔吐、大汗或明顯心動過緩的劇烈不適。此外,如果你是冠心病患者,突然有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心衰、休克、呼吸困難或暈厥等也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征兆,不能忽視。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一旦出現上述症狀,必須停下手頭工作,這種情況是嚴禁病人走動的,要嚴格臥床休息,並保持周邊環境安靜,避免精神過度緊張。同時,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消心痛,並立即撥打120。如果條件限制,也可以待病情稍穩定後,讓人用擔架抬患者上醫院治療,運送途中可持續或間斷使用硝酸甘油等急救藥物。
【預防心肌梗死的方法】
1、拒絕煙的誘惑:吸煙、高脂血症是現代社會的通病,是導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元凶”之一,心腦血管患者在生活中要做到戒煙,堅持清淡低脂的飲食。
2、多做趣味運動:保持心境平和,對任何事情能泰然處之,這是老年人應有的心境。運動也是康復醫學的一種常用方式。劉淑娟建議,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應適當參加體育運動,這些運動不以激烈競爭為目的,而以增加樂趣為主,同時又不會太勞累。此外,運動開始時先活動一下身體,如舉臂、伸腿等。運動結束時做一些放松活動,不應立即停止活動,更不應鍛煉後馬上上床休息,否則對心髒不利。
3、別勉強“負重”:此外,冠心病患者絕對不要勉強搬抬過重的物品。搬抬重物時必然要彎腰屏氣,這種生理效應與用力排大便類似,會增加身體內環境壓力,也是冠心病人發生心肌梗死的常見原因。
4、注意氣候變化,防寒保暖:氣候急劇變化、氣壓低時,冠心病病人會感到明顯不適。醫學資料表明,低溫、大風、陰雨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誘因之一。所以每遇氣候惡劣時,冠心病病人要注意保暖,或適當加服藥物進行保護。
同樣道理,洗澡的水溫不能低,但也不能過高,不然會使皮膚血管明顯擴張,大量血液流向體表,造成心腦缺血,水溫最好與體溫相當最好。
(實習編輯:區啟成)
開車也是把“雙刃劍”,在享受這現代交通方式帶來的方便快捷與自由的同時,一些健康隱
急性心肌梗塞的常見誘因 1、過度勞動 做不能勝任的體力勞動,尤其是負重登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