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脈心血管病網 >> 心血管科疾病 >> 心肌梗塞 >> 關於心肌梗塞 >> 常做噩夢可能預示心律失常

常做噩夢可能預示心律失常

    《荷蘭醫學雜志》刊登的一項研究發現,噩夢與心髒病存在一定關聯。因為心髒病患者更可能出現呼吸問題,這會導致大腦供氧量降低,引發噩夢。據統計,心律不齊會導致噩夢危險增加3倍,胸悶、胸痛可使其增至7倍。

  心律失常作為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見病,可以造成心慌、氣短、胸悶、失眠、乏力等症狀,嚴重者還可能誘發其他心髒疾患,甚至造成猝死。特別是現在馬上要進入冬季,人體對寒冷氣候不適應,往往導致心律失常頻發,有些平時控制良好的患者,也可能突然失控導致病情加重。作為家屬要注意以下幾點事項,有助於患者病情的控制和恢復。

  提醒患者堅持用藥

  心律失常患者,尤其是器質性心律失常患者必須堅持用藥,不能隨意增減藥物,更不能因為病情得到了控制就自行停藥。作為患者家屬,應該提醒患者按時按量服藥。對於病情控制不好的患者,應及時就醫調整藥物的用法用量,也可以適當增服一些對心律失常具有整合調節作用的中成藥,比如參松養心膠囊。該藥可以多途徑、多環節、多靶點阻斷心律失常的發生,對早博、室上速、房顫等快速性心律失常,以及窦緩、傳導阻滯、病窦等緩慢性心律失常都有很好的療效,還可以很好地改善患者的心肌供血,消除心律失常的各種症狀。

  避免突然的冷熱刺激

  冬天天氣寒冷,遭遇突然的寒冷刺激,會誘發心律失常,因此患者外出時,家屬應提醒患者注意保暖,尤其要重視手部、頭部、面部的保暖,一定要讓患者戴口罩、手套和帽子,因為這些部位受寒可引起末梢血管收縮。平時最好密切關注當地的氣候變化,大風降溫的天氣盡量少讓患者出門。

  心律失常患者受寒冷刺激易發病,那冬天洗澡時是不是應該將水溫調高一些呢?答案是否定的,家屬應提醒患者將水溫調到比人體體溫略高一點即可,大約37°C~41°C就可以了,洗澡時間也不要過長,不應超過二十分鐘。否則易引起心腦缺血、缺氧,致使冠狀動脈痙攣、血栓形成,甚至誘發嚴重的心律失常而造成猝死。

  運動要量力而行

  心律失常患者的運動,家屬應提醒其要量力而行,運動強度、持續時間及運動量都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以舒緩輕松的運動為宜,如太極拳、中華通絡操、散步等等。有嚴重心律失常或伴有器質性心髒病、心功能較差的患者則需臥床休息,不宜進行鍛煉。另外,冬天患者外出鍛煉的時間,也應有所改變。冬天早晨的空氣清潔度一般都很差,而且上午的6~11時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被稱為“魔鬼時間”,而下午4~6時是人體精神、體力、心肺功能最佳的時間,因此家屬可以提醒患者在這一時間段進行運動。

  飲食切忌暴飲暴食

  心律失常患者的飲食上也應有所注意,家屬應盡量為其准備清淡而富有營養的飲食,避免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限制脂肪、膽固醇的攝入量,少喝濃茶、咖啡和酒類等飲品,多進食新鮮水果和蔬菜。患者飲食要適量,最好少食多餐,切不可暴飲暴食。

  營造良好康復環境

  家屬平時要營造一個促進患者康復的良好環境,首先家裡應盡量保持安靜,不要過於喧嘩、嘈雜,以免影響患者;第二要保持家裡氣氛輕松,少爭吵,讓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態、樂觀的情緒,不著急上火;第三,吸煙會增加心律失常的風險,因此在協助患者戒煙的同時,家屬最好也統一戒煙,因為二手煙同樣是誘因,要盡量杜絕這種環境。

  掌握家庭自救方法

  心律失常患者突然發作時,家屬也不要害怕著慌,只要掌握了各類心律失常的家庭自救方法,視患者疾病類型及時采取相應的處理方法即可。如果患者是窦性心動過速,一般無需特殊治療,只要消除誘發因素(如情緒激動、過度疲勞、飲酒、喝濃茶、飲咖啡以及大量吸煙等)往往就會自行恢復。

  如果是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發作時,應讓患者立即休息,並消除患者的顧慮,可采取刺激迷走神經的方法常能迅速使發作停止,比如讓患者用力咳嗽,讓患者大口進食或飲水,讓患者頭部盡量後仰或身體盡量前彎,用壓舌板或筷子刺激患者咽部引起惡心、嘔吐,這些方法任一種都可以。

  如果患者是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發作時可立即叩擊患者心前區數下利用撞擊電流讓心律恢復,或者讓患者連續咳嗽4~5次以自救。另外,自救的同時要立即撥打120向急救中心求助。

  如果患者是心動過緩,心率在每分鐘40次以下,可讓患者臨時服用阿托品或者心寶1片,然後及時到醫院進行治療。

(實習編輯:張娟)

熱門文章
久坐對心血管疾病的危害!

久坐對心血管疾病的危害是什麼?  久坐少動的生活方式是全球引起死亡和殘疾的十大主要原因之一。心腦血管病、2型糖尿病、骨質

低血壓患者不宜吃的水果有哪些?

低血壓患者不宜吃的水果  ①蘋果  含有豐富的有機酸、果糖、果膠、纖維素及锂、溴、鋅等微量元素。具有防止血管硬化,防治動

心血管疾病治療 心血管疾病護理 高血壓問答 冠心病問答 心肌梗塞

Copyright © 脈脈心血管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