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10個高血壓患者中,至少有1個是與內分泌有關的高血壓,完全可能治愈;如果你的血壓很難控制,或者在40歲以前發病、血壓忽高忽低、肥胖等,要盡早去醫院咨詢專科醫生,確認是否為內分泌引起的高血壓。內分泌疾病引起的高血壓與普通原發性高血壓不同,治療方法和藥物也不同,需要對高血壓病人的病因進行仔細鑒別,及早弄清高血壓的病因,使這部分患者早日得到正確的治療。
專家介紹,以下四類高血壓患者可以脫掉高血壓的“帽子”: 一、胖得“奇怪” 真面目:皮質醇增多症 高血壓患者常合並肥胖,但如果胖得奇怪,血壓頑固難降,又伴有糖尿病,則很可能是皮質醇增多症在“搗鬼”。 這類患者胖得很奇怪:面部、腹部、軀干脂肪很多,臉如滿月,面色很紅,肚大發圓,頸項部有脂肪塊:四肢脂肪少,顯得瘦小。常與高血壓、糖尿病並存。 篩查方法:過多的皮質醇是引發這一系列表現的關鍵,查一查患者清晨和午夜的血漿皮質醇水平就可真相大白。 二、僅收縮壓高 真面目:甲狀腺功能異常 不少老年人在測量血壓時,發現自己僅有收縮壓升高,而舒張壓並不高,常誤以為是年齡大、動脈硬化所致。但有一點也不容忽視:甲狀腺功能異常也是收縮期高血壓的重要病因之一。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可引起收縮壓升高,甲狀腺功能減退症也可導致收縮壓明顯增高,脈壓增大。 篩查方法:檢測甲狀腺激素和血漿促甲狀腺激素水平。 三、高血壓伴低鉀 真面目: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占高血壓總人數的5%~10%,其引發的高血壓不僅頑固(服用3種以上降壓藥,血壓仍不達標),且比原發性高血壓更易導致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左心室肥厚。 篩查方法:測定血漿醛固酮與腎素比值是最常用的篩查手段。據臨床經驗,只要排除某些降壓藥的影響,這一篩查指標非常准確。 四、血壓忽高忽低 真面目:嗜鉻細胞瘤 有些(1%~2%)高血壓患者的表現比較特殊,平時血壓正常,但發作時血壓很高,可達200/120毫米汞柱以上,同時伴有頭痛、心動過速、出汗、面色蒼白等。病程長者,還會出現體重減輕、血糖升高。這些人可能是嗜鉻細胞瘤患者,切除腫瘤後,血壓很快降至正常。 嗜鉻細胞瘤起源於腎上腺髓質,陣發性分泌過量的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和多巴胺,引起血壓陣發性升高,或血壓持續性升高伴陣發性加重。體位改變、擠壓腫瘤、焦慮、大小便等,都可能誘發血壓急劇升高。 篩查方法:發作時測定尿和血漿的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水平,配合腎上腺CT掃描,即可查出“元凶”。 專家忠告 在10個高血壓患者中,至少有1個可以被治愈。若你的血壓很難控制,或在40歲之前發病,伴肥胖、血壓忽高忽低等特點時,應盡早去醫院咨詢專科醫生,排除內分泌高血壓可能。良好的飲食不僅可以幫助患兒控制病情,更能夠輔助治療。那麼,小兒腦癱晚上吃什麼好?對此我院專家做出以下介紹
概 述 對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我們應該是很熟悉的,這是一種很常見的症狀,主要是因為冠狀動脈血管發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