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輪冷空氣之後,廣州迎來了年後的第一次暖和天氣,而各大醫院的心血管內科也迎來了又一個“旺季”,心血管內科專家提醒,春季也是血管類疾病高發的季節,除了高血壓外,市民更應關注“悄無聲息”的高血脂,因為高血脂正是引起動脈硬化等一系列血管疾病的元凶之一。
氣候溫暖為何心血管病也多發? 專家表示,溫差大,心血管病人很容易發病。簡單來說,人體適應了暖和天氣後,氣溫突然又冷了,人的反應跟不上,尤其是自身調節功能差的人。 現在人們對高血壓的認識程度已經比較高,很多人家中還備有血壓計,隨時監控自己的血壓,大部分患者都有遵醫囑堅持服藥控制的習慣。但對於危害不下於高血壓的高血脂,大部分市民都認識不足,在需要服藥降血脂時往往比較抗拒。 其實高血脂正是動脈硬化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能導致各類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如果血脂在動脈壁上沉積,就可能逐漸堵塞血管,令血流變慢,嚴重時可能導致冠心病、腦卒中。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體力勞動減少,飲食習慣偏向高油、高脂、高蛋白,體型偏胖的人越來越多,血管類疾病的發生率也持續走高。 怎樣發現高血脂? 有些高血壓的人會時不時出現頭暈、頭脹等感覺,但幾乎所有的高血脂患者都不會有感覺,往往一經發現已經很嚴重。那麼,平時有什麼辦法可以及時發現潛伏的高血脂呢? “定期體檢是最為牢靠的辦法。”專家說,很多企事業單位都會安排一年一次的體檢,但即使沒有單位提供體檢,個人也應堅持每年做一次體檢。很多人在拿到體檢報告時,對一長串的專業名詞“犯暈”,尤其是血液檢測中光涉及血脂的就有很多項,大部分人只關注“甘油三酯”,其實比甘油三酯更重要的指標是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這兩者是有關膽固醇的指標,歐美長達數十年的研究表明,這兩項指標的異常對血脂異常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功能是把膽固醇運輸到全身各處細胞,運輸到肝髒合成膽酸,如果低密度脂蛋白過高,很容易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冠心病的風險。而高密度脂蛋白是血清蛋白之一,可以促進膽固醇代謝,對血管有一定保護作用,也被認為是“血管清道夫”,因此這個指標略為偏高問題不大,反倒是偏低要引起警惕。 另外還有載脂蛋白A和載脂蛋白B,載脂蛋白A的作用接近於高密度脂蛋白,而載脂蛋白B的作用則近於低密度脂蛋白。但目前對這兩者還沒有足夠深入的研究,因此這兩個指標只是參考指標,不如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那麼重要。 除了明確的體檢外,如果發現上眼睑內有輕微的皮膚突起,類似於油脂團塊的樣子,就應及時到醫院檢查血脂,這很可能是高血脂的一大提示。 高血脂可防可控飲食要注意 心血管專家說,高血脂其實是可防可控的。高血脂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症狀,而大部分時候,這種症狀的出現是因為不良的生活習慣。高血脂的最重要誘因是多吃少動,尤其是高油、高糖、高蛋白攝入過多,當人體的運動量不足以代謝這些能量的時候,就容易發生高血脂。 現在,很多人都會注意食物少油少鹽,但其實這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糖分、蛋白質和油分都能轉化成脂肪,因為脂肪是最高效的能量儲存方式,所以只要攝入的能量代謝不掉都會被轉化為脂肪,光少吃油膩是不夠的。 動物內髒含有高膽固醇很多人都知道,但潘琪宏提醒,除了動物內髒以外,無鱗或少鱗的魚,比如鱿魚、烏賊、帶魚等也都是高膽固醇的,過量食用都不好。而對於“少吃”的概念,人們也往往有誤區,常遇到病人抱怨自己明明吃得不如以前多,卻出現了“三高”,還有人稱自己“喝水都胖”,其實很多人以前可能運動或體力勞動比較多,那麼多吃些也能代謝掉,保持身體平衡,現在雖然吃得不如以前多,但運動和勞動更少,多余能量都被以脂肪的形式“儲存”了,也就容易引起“三高”。因此“少吃多動”必須相互配合,才能讓你遠離“三高”。上周,73歲的何奶奶因為動脈硬化住進了心內科。前幾日見到她時,她正在家人的攙扶下,在走廊裡來回散步。這位可愛的奶奶說,自
概 述 高血脂是一種高發的心血管慢性疾病,尤其是在現在社會水平逐漸增加的今天,患者的飲食生活習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