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低分子量肝素:肝素是一種混合物,其分子量組成從4000~20000,平均為15000,而低分子量肝素是從肝素中提取出來的,分子量組成為4000~6000,抗凝作用表現在對抗Ⅹa和Ⅱa因子,相對於肝素,其抗Ⅹa因子的作用強於抗Ⅱa因子(兩者作用比為2:1~4:1,而肝素為1:1),因此它出血傾向較肝素小,而半衰期較肝素長,皮下注射後生物利用度較肝素高,目前低分子量肝素在國外已廣泛用於臨床,並代替肝素成為預防血栓形成的首選藥物,由於各個廠家出品的低分子量肝素其組成各不相同,具體劑量應參照各產品的說明書,低分子量肝素由於半衰期較長,1天僅需皮下注射1~2次,低分子量肝素也能引起血小板減少症,但較肝素發病率低,由於兩者之間有交叉作用,因此對於肝素引起的血小板減少症的病人,不能用低分子量肝素來替代,使用低分子量肝素一般無需監測出凝血功能,低分子量肝素如過量,同肝素一樣,可用魚精蛋白與之對抗。
(2)小劑量肝素:肝素具有明確的抗凝作用,在體內及體外均能防止血栓形成,但肝素有引起出血的副作用,術前或術後用肝素,可能造成創面滲血,術中失血加大,鑒於此,目前主張小劑量法,減少出血危險,具體方法是術前2h,肝素5000U皮下注射;術後每隔8~12h,肝素5000U皮下注射,由於人種的不同,我國肝素的用量應適當減小,一般為3000U皮下注射,統計顯示,小劑量肝素法能明顯降低術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病率以及肺栓塞的發病率,不增加術中,術後大出血,但傷口局部血腫較常見,用藥期間,一般無需檢測出凝血功能,但應監測血小板,以防發生肝素引起的血小板減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