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規范急性缺血性卒中診治和缺血性卒中預防,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日前頒布了《2010中國急性缺血性卒中診治指南》和《2010中國缺血性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二級預防指南》。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發病後到達醫院的時間直接影響搶救成功率和後期康復效果,但在我國大部分患者因無法及時送到醫院而失去了最佳治療時機。 “在院前處理階段要注意盡量減少時間延誤。”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常委劉鳴提醒公眾,如果患者出現四肢麻木、言語障礙、嚴重頭痛、行走困難等症狀,很可能是卒中征兆,應及時送往有急診CT設備和神經專業醫師的醫院就診。 ■一發現可疑症狀立即送往有溶栓資質的醫院 “我們發現大部分病人到醫院的平均時間是20個小時。”中華神經科分會腦血管病學組委員黃一寧說,“83%病人發病的都是在家裡發病,沒有其他人看得見,他以為手麻沒勁而已,也不知道是卒中,所以來到醫院的時候就已經晚了。” 搶救腦中風的關鍵在於時間,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在恢復腦灌注之前,每一分鐘將會死亡190萬個神經元、140億個神經突觸,所以說時間就是大腦。目前世界公認對於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療是降低患者致殘率和致死率的唯一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