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脈心血管病網 >> 心血管百科 >> 科普知識 >> 腦癱兒童正常康復訓練順序

腦癱兒童正常康復訓練順序

   促進正常運動發育的基本動作訓練

    1、頭的控制訓練     頭的控制是患兒維持坐位和進行各項運動的基礎。     正常嬰兒神經反射發育在1一2個月時,俯臥位的迷路性調整反應和視覺性調整反應即為陽性。此時小兒可在俯臥位的狀態下抬頭並維持在45°。     如患兒以上兩種反應呈陰性,應對其進行俯臥位視覺調整反應易化訓練:     方法:治療師或母親仰臥在床上,患兒在其身上呈俯臥位,治療師用雙手控制患兒胸部誘發其做抬頭動作。     也可以將患兒放在床上呈俯臥位,利用玩具、奶瓶等物品誘發抬頭動作。     對障礙嚴重的患兒,可在胸部下方擺放楔型墊並在脊柱兩側施以刺激手法     當小兒發育到3,4個月時,頭部可獲得較好的控制,否則應對其進行頭部控制訓練。     治療師輔助患兒利用頸部和軀干的屈肌完成從仰臥位坐起的動作。治療師呈跪位,用雙膝夾住患兒屈曲的下肢,雙手握住其上肢誘發患兒出現頭部前屈、下颏向胸骨靠近的坐起動作。     呈角弓反張的患兒,可以利用治療師的手指刺激其胸大肌、腹直肌誘發屈肌模式或被動地將患兒控制在頭部屈曲、肩胛骨外展位使屈肌群處於容易收縮的狀態。     本訓練適用於各種類型的手足徐動型腦癱以及伸肌模式與屈肌模式轉換困難的患兒。     不適用於痙攣型,特別是痙攣型四肢癱以屈肌占優勢的患兒。     2.軀干旋轉訓練     軀干旋轉提高腹外斜肌的控制能力可為翻身、坐位練習的前期准備訓練。     現以向右側旋轉為例:患兒呈仰臥位,將右側下肢在左側下肢的上方交叉或將其雙下肢屈曲呈膝立位。治療師用膝關節予以固定,防止骨盆向右旋轉。     用右手將小兒的右上肢輕輕地按向內收位。左手握住患兒的左上肢,令患兒頭向右側轉動的同時協助其完成軀干的屈曲與向右側的旋轉。     本訓練是從頭部的主動或被動前屈開始的軀干旋轉的輔助主動運動,可有效地易化軀干旋轉調整反應。     訓練中應注意動作的要點是在軀干前屈的同時進行旋轉,對條件允許的患兒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坐起訓練。要防止錯誤地變換為軀干側屈的被動運動。     3.腹支撐訓練     本訓練是為了獲得頭部的穩定和腰背肌控制能力的訓練,也是練習坐位前期的基本訓練之一。     對於全身屈肌模式向伸肌模式隨意轉換有困難;     上肢運動功能障礙;     肩胛骨內收功能低下;     不能脫離緊張性迷路反射影響的患兒都具有特殊的意義。     訓練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     患兒取俯臥位,治療師用手控制骨盆使髋關節伸展,雙上肢伸展至背後。治療師用手支撐患兒的上臂或肩部,使肩胛骨內收、軀干後伸,同時令患兒抬頭並盡量後伸。     治療師可用指尖刺激雙側肩胛骨中間部位和骶棘肌以誘發腹支撐運動。     第二階段的訓練:本階段的訓練要點是頭部與軀干的分離控制。     即軀干在保持上翹的同時,頭部進行中立位、前屈、後伸和左右旋轉等各種姿勢的訓練。     4.翻身訓練     訓練患兒翻身動作應從抑制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易化軀干旋轉調整反應入手。     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如不能被抑制,軀干旋轉調整反應就不能出現。軀干旋轉調整反應是身體旋轉和翻身動作的基礎。     腹支撐訓練的第二階段:頭部與軀干的分離運動訓練,如能較好地掌握就可以抑制頭在空間的位置對身體肌張力分布的影響。     軀干旋轉訓練:可有效地易化軀干旋轉調整反應。     翻身訓練     現以從仰臥位向右側翻身為例予以說明:首先頭用力向右側旋轉,左側上肢上舉、內收超越身體中線,軀干上部順勢向右側轉動,全身輕度屈曲完成側臥位。頭繼續向右側旋轉,全身輕度伸展,在身體旋轉中變為俯臥位。在完成動作的最後階段應將右上肢抽出,如右上肢活動有困難時,僅在此階段予以輔助。 腦癱兒童正常康復訓練順序   翻身訓練     從俯臥位繼續將頭向右側旋轉,右側上肢或下肢支撐地面即可成為左側在下方的側臥位。在此基礎上輕輕地去掉屈曲模式,即可變為仰臥位。通過以上訓練可完成一個翻身動作。     一般患兒完成從俯臥位到仰臥位動作多無困難,而從仰臥位到俯臥位時,常因伸肌張力高,向屈肌模式轉換發生困難。     翻身訓練     在臨床中經常看到患兒翻身時身體後翹,下肢向後踢。這種異常模式對軀干控制和坐位練習極為不利,應予以抑制。     翻身訓練對軀干、頭部控制均有較高要求,對以後的坐位維持,步行和各項日常生活動作訓練均有重要意義。     5.肘支撐訓練     這是頸、肩控制的基礎訓練,同時也是膝手位上下肢隨意運動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     患兒肘關節90°屈曲,前臂支撐呈俯臥位。肘與肩在一條垂線上,上臂與地面垂直。在維持以上姿勢的情況下抬頭目視前方,然後練習頭在各種位置上的保持以及頸的屈曲、伸展、側屈、旋轉等運動。     對完成有困難的患兒可以對其上臂予以輔助,協助抬頭或用指尖刺激患兒的斜方肌。     開始練習時還可以在胸部墊楔形墊、枕頭等物品     6.手支撐訓練     當肘支撐熟練地掌握後,將肘關節伸展進入手支撐練習。     本練習的目的、作用與肘支撐大體相同,是在強化頸、肩、上肢肌肉控制訓練的基礎上,提高肘關節、腕關節以及手的控制能力,抑制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     訓練時患兒取俯臥位,雙手指伸展、外展平放在地面上,兩手的距離與肩同寬,肘關節伸展,肩、肘、手在一條垂線上,腹部以上軀干必須抬起離開地面。開始訓練時,一般需治療師對其肘關節的控制予以輔助或使用肘關節矯形器。     在患兒維持以上姿勢的基礎上,練習頭部各方向的運動以抑制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     7.膝手臥位訓練     本訓練是在手支撐動作熟練掌握後進行的訓練項目,其目的、作用與手支撐訓練相同。     患兒髋關節和膝關節屈曲90°,用雙手和膝關節支撐體重,手和膝關節分別在肩和髋關節的正下方,上肢與大腿始終保持與地面垂直。     部分患兒常因上肢與下肢的控制能力低下或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陽性,抬頭時上肢伸肌張力增高,下肢屈肌張力增高,從而出現髋關節與膝關節成銳角,臀部後坐的問題,使膝手臥位姿勢遭到破壞。     膝手臥位姿勢的穩定是小兒爬行的基礎,應在治療師的輔助下反復練習。     當患兒能較好地維持膝手臥位時,治療師協助完成頭的各方向轉動,抑制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及非對稱張性頸反射,易化平衡反應。     在不能正確掌握以上姿勢的情況下不得進入爬行訓練。     8.坐位訓練     坐位平衡反應正常兒大約在出生後10-12個月出現,並維持一生,是小兒維持坐位的基本條件。應在訓練患兒坐位的同時予以易化。     維持穩定的坐位是患兒上肢活動、站立、行走的基礎,在患兒獲得翻身、手支撐、膝手臥位的能力後,通過治療師的輔助完成長坐位、椅坐位。     當患兒可以獨立完成時,誘發患兒頭與軀干的調整反應以及上肢的保護性伸展反應。     9.跪位及單腿跪位訓練     跪位是患兒站立及行走的必要條件,尤其單腿跪位更為重要。     以左膝負重訓練為例:當跪位能力不充分時,會出現右側髋關節內收,膝關節超越正中線向左側傾斜。同時左側髋關節內旋、屈曲,不能維持跪位。     此時治療師一手置於患兒右側大轉子部,向左側推、按,另一手將右膝向外側固定(髋外展位),使小兒體會維持單腿跪位的運動感覺。     痙攣型和下肢痙攣的手足徐動型腦癱患兒較難掌握上述動作,必須反復訓練。     無痙攣的手足徐動型腦癱患兒容易掌握,可不做專門訓練。     10.站立及立位平衡訓練     站立是步行的基礎,無論對於哪種類型的腦癱,站立都是最重要的訓練項目,所需要的時間也是最多的。     由於家長與患兒期盼著站立和步行能力的提高,往往忽略發育的程序和必要的基本功訓練。采取不適當的訓練如盲目地進行抓物站立或利用輔助具勉強行走等,對具有獨立步行潛力的患兒極其有害。     站立是在具有較好的坐位平衡及單腿跪位平衡的基礎上進行的。     患兒位於站立架內,雙腿分開,可抑制髋關節內收、內旋與踝關節跖屈、內翻。將其雙手放在站立架的台面上,抑制肘關節屈曲。治療師通過頭、軀干、肩、骨盆的控制調整患兒的姿勢。     當患兒能保持正確姿勢後,將其上肢離開台面或設計一些游戲解除上肢對台面的依靠,然後逐漸減少下肢外展的角度,提高站立的難度。     對伴有屈肌痙攣模式的患兒,為了防止過多地依靠站立架,可令其背靠在牆上,治療師用腳固定患兒足面,使其全腳掌著地。     根據患兒存在的問題,可用小腿固定其膝關節,使其髋、膝關節伸展(防止膝關節過伸展),或用雙手固定雙肩,使其軀干伸展、肩胛骨內收等手法調整其立位姿勢。     在可以維持正確姿勢的前提下,令患兒脫離器械的輔助,治療師根據患兒的平衡能力,按輔助量由大到小的順序分別對骨盆、大腿上部、膝關節、小腿上部進行輔助,直至能維持獨立站立。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立位平衡訓練,     11.步行訓練     獨立步行必須具備正常的立位平衡反應、雙側下肢交替協調運動和一側下肢支撐體重等基本條件。     對腦癱患兒進行步行訓練以前必須做認真的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判斷患兒步行可能達到的水平,如獨立步行、拄拐步行還是終生依靠輪椅生活。     在做出判斷以前應充分考慮到患兒發育的特點,盡最大努力爭取達到獨立步行。應當嚴格地設計訓練方案,使其盡量接近正常的步態。     除少數重度腦癱患兒外,大部分患兒通過綜合康復治療是可以達到獨立步行水平的。  
熱門文章
心髒不停跳 也能做心髒手術

近日,西安交大一附院成功實施西北地區首例心髒不停跳下行“bentall”手術,為一位心血管病患者

心髒病患者心中5大疑問集中解決

心髒病發展到現在已經越來越不容忽視,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加,猝死已經占據死亡率相當大的一部分,這就難怪人們越來越關注心髒問題

心血管疾病治療 心血管疾病護理 高血壓問答 冠心病問答 心肌梗塞

Copyright © 脈脈心血管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