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病人數目日益增多,成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跨世紀挑戰。無論何種病因的心血管疾病,一旦出現心功能不全或CHF,預後急轉直下。盡管不斷出現CHF新的治療手段,CHF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嚴重CHF的預後與惡性腫瘤相當。
近20年來,CHF的治療取得了巨大成就。這些成就是在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medicine,EBM)的新模式下獲取的。CHF治療學的進展充分體現EBM的重要意義。 80年代以前,在以經驗和推理為基礎的醫學模式中,治療的目標主要是改善血流動力學和臨床症狀--這些評價療效的臨床替代指標。這一時代治療CHF的基本藥物有兩類,即洋地黃類和利尿劑。人們公認這兩類藥物可改善病人的症狀,但無任何證據說明它們可以延長CHF病人的生存,改善病人的預後。 80年代以後,EBM在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研究中日益取得主導地位。VH-eFT-Ⅰ試驗的結果顯示,在使用洋地黃與利尿劑的基礎上,血管擴張藥物肼苯哒嗪和消心痛聯合使用,與安慰劑相比顯著降低了心功能Ⅱ-Ⅲ級的輕-中度CHF病人的總死亡率,並顯著增加了病人的運動耐量。 接著VH-eFT試驗證明在心功能Ⅱ-Ⅲ級的病人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降低總死亡率比上述兩個血管擴張劑更為顯著,但對運動耐量的改善不如後者。之後CONSUNSUS表明在心功能Ⅳ級的嚴重CHF病人,ACEI可顯著降低CHF病人因心衰所致的死亡和總死亡率。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精神壓力加大,而因高血脂引起的高血壓、心梗、腦梗、中風、偏癱、致殘、致死人數以每年遞增12%
前者需要在幾分鐘到24小時內迅速降低血壓.采用靜脈途徑給藥;後者需要在幾小時到24小時內降低血壓,可使用